世良情感网

1949年6月,国军师长黄振涛劝吉星文起义,吉星文说:“我是不会参与的,但老兄大

1949年6月,国军师长黄振涛劝吉星文起义,吉星文说:“我是不会参与的,但老兄大可放心,出卖朋友的事我也不会干的。” 敬请看官老爷们点一下“关注”,可以留下您的精彩见解,感谢分享与支持! 吉星文打小就没了爹,家里穷得叮当响,可娘总念叨“再苦不能误了读书”,硬是勒紧裤腰带供他进了扶沟师范。 1923年开春,堂叔吉鸿昌回乡省亲,腰间别着驳壳枪的英武模样,让少年心里那潭死水复活。 当夜他就着煤油灯给娘磕头,卷起铺盖直奔石敬亭部队——与其在讲台上之乎者也,不如真刀真枪干出个人样。 军营里摸爬滚打,吉星文仗着不要命的狠劲,总爱扛着机枪冲在最前头,战士们私下嚼舌头:吉连长打仗像头狼…… 1949年南京上海接连易主,福建乱成一锅粥,黄振涛攥着起义通电找上门时,吉星文烟头明灭间,想起卢沟桥头倒下的弟兄,想起金门岛上没焐热的副司令委任状。 可是,黄振涛固执得很,拍着胸脯说“共军优待起义将领”,吉星文却盯着军装第三颗铜纽扣——那是吉鸿昌就义前寄回家的,沾着刑场的雪水。 老黄啊,他感叹,自己这条命是党国给的,烂也要烂在青天白日旗下,话出口时,后槽牙咬得生疼,倒不是怕死,是怕百年后没脸去地下见那些跟着他趟尸山血海的兄弟。 回到1937年7月的宛平城,空气里飘着潮湿的火药味,吉星文攥着望远镜的手背暴起青筋,日军装甲车碾过卢沟桥的轰鸣声,震得城墙砖石簌簌落灰。 这位29军219团团长,突然想起四年前叔父吉鸿昌就义前的场景——刑场上飘着雪,血水在青砖上凝成冰棱,而今历史的回旋镖正扎进自己胸膛。 十三年前那个冬夜,吉星文跪在吉鸿昌灵前磕头时,绝不会料到有朝一日会接过未竟的抗日火种。 1926年冬,18岁的他揣着叔父"做个硬骨头中国人"的叮咛,投奔西北军,可是在冯玉祥部队里,他见过最荒唐的景象:军官们用军饷换大烟,士兵们穿着露脚趾的草鞋追剿红军。 直到1933年喜峰口战役,大刀队在长城垛口劈开日军头颅的脆响,才让他摸到军人的魂魄,7月8日清晨,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要进城搜查。 吉星文站在城门楼上冷笑——他太清楚这是1931年沈阳事变的翻版,当翻译官递来最后通牒时,他顺手把钢笔插进笔挺的军装口袋。 这个动作让日军联队长想起4年前在东北被击毙的同僚,告诉你们司令官,吉星文把通牒撕成两半,纸屑像白蝴蝶飘落护城河,"中国军人站着生,绝不跪着死!" 真正的血战在子夜打响,日军炮火把宛平县城照得通明,九连的弟兄们抱着集束手榴弹扑向坦克,有个叫陈永迪的小战士。 当他裹着残破的军旗从铁甲车上滚下来,浑身插着弹片还在喊"杀鬼子",吉星文在指挥所举着电话嘶吼:给我接张自忠司令!要炮弹!要援军! 可听筒里只有电流杂音,他突然明白,这次真成了孤军,最惨烈的拉锯战发生在桥头堡。 一连140名壮士守着4米宽的桥面,日军像蝗虫般涌来,吉星文亲眼看见机枪手王德山打光子弹后,抱着鬼子滚进永定河。 当第三波进攻被打退时,桥头只剩四个血葫芦似的身影,他颤抖着给何基沣旅长打电话:旅座,给留点种子吧…… 话没说完,炮弹就把指挥所掀翻半边,撤退令来得比预想中更早,7月30日黄昏,吉星文拄着断腿士兵的拐杖走过卢沟桥,每块石板都浸着暗红血迹。 城门口,卖粥的王婆塞给他一碗高粱米,米汤里沉着块咸菜疙瘩——这竟是团长最后的军粮。 他不知道,田汉正在武汉赶写《保卫卢沟桥》的话剧,剧本里北平学生跪求他坚守的戏码,让多少观众哭湿了手绢。 1949年渡江战役的炮声里,吉星文站在长江南岸,望着对岸飘扬的五星红旗,突然想起叔父就义前写的那首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当黄振涛劝他起义时,这个在卢沟桥砍杀过日寇的汉子,终究没能跨过心里那道坎,他对着老友举杯:当年我守桥没退,今日…… 金门海战的硝烟呛得人睁不开眼,1958年8月23日,解放军炮火犁过滩头阵地时,吉星文正趴在掩体里看作战图。 第一发炮弹落下时,他本能地扑向作战参谋,飞溅的弹片却穿透了自己的心脏,生命最后时刻,他仿佛看见1937年的卢沟晓月,月光下大刀队的影子与解放军的炮火重叠成光带。 台北圆山忠烈祠里,吉星文的灵位与吉鸿昌的遗像相对而立,这对叔侄的人生轨迹,恰似被历史乱流冲散的双子星。 当我们在卢沟桥头数着弹痕累累的狮子时,是否听见桥下流水在诉说: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永远正确的人,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者。 正如吉星文在日记里写的:我这一生,对得起桥上的每块石板,却愧对黄河两岸的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