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43 年,山东根据地缴获两挺机枪,奈何无子弹,而子弹皆在城内戒备森严的日军军

1943 年,山东根据地缴获两挺机枪,奈何无子弹,而子弹皆在城内戒备森严的日军军火库。张士钊想出一妙招,成功获取 13 箱子弹。   1943年初,在山东的八路军根据地,八路军与日军的战斗频繁,装备相对落后。某次战斗中,八路军意外缴获了两挺机枪,这原本是一个振奋人心的胜利,但随之而来的子弹短缺却让八路军的联络部长廉纯一陷入了苦恼。当时,日军在徐州城的军火库存放着大量子弹和武器,形成了极大的诱惑。   张士钊,一个徐州城里的普通农民,偶然听到了廉纯一的烦恼,并决定出一份力。他不仅熟悉当地情况,而且与邻近日军军火库的工头杜全德有着深厚的友谊。杜全德同样是爱国心切的人民,他的住所与军火库仅一墙之隔,这给了张士钊一个绝佳的机会。   在1943年的春夜里,山东根据地附近的月色朦胧,微风拂过沉寂的田野。徐州城外,张士钊与杜全德站在日军军火库附近的一块阴影中,他们的眼睛紧紧盯着前方的铁丝网和瞭望塔。他们计划利用一个废弃的狗洞潜入库中,这个计划的成功关系到八路军的战斗力和士气。   军火库周围的高墙和电网是防范严密的,但是在库区西侧,一处不显眼的角落藏着一个由草木掩映的废弃狗洞。这个洞口虽小,但足以让一个瘦小的人穿过。月光下,冷冷的铁条被之前疏于维护的疏忽所遗弃,留下了这个几乎不被任何守卫注意的潜入机会。   张士钊和杜全德准备了简单的工具——一把锯子和几个油布包,用来裹住子弹箱以防止金属碰撞的声音引起注意。他们穿着黑色的布衣,这样在夜色中能更好地隐蔽身形。准备就绪后,两人交换了一个坚定的眼神,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   当夜幕深沉,守卫的目光逐渐放松时,张士钊首先蹲下身体,悄无声息地移除覆盖狗洞的铁条。铁条被锯断的声音被夜风带走,几乎无声。杜全德则紧盯着周围,确保没有守卫注意到这边的动静。一切顺利后,张士钊小心地从狗洞钻了进去,而杜全德则留在外面继续观察。   军火库内部笼罩在一片黑暗中,仅有几束微弱的光线从高处的小窗透进来。张士钊在黑暗中摸索前进,每一步都极力避免发出声响。他找到了存放子弹的区域,幸运的是,子弹箱并未上锁,仅用木条简单固定。他轻手轻脚地将第一箱子弹移出,小心地包裹在油布里,然后缓缓地推出狗洞。   在外面等候的杜全德听到微弱的动静后,立刻过来接应。两人配合默契,将包好的子弹箱一一搬运到更安全的地方暂存。这个过程持续了近三个小时,期间张士钊数次往返于军火库内外,每次都紧张而兴奋。最后一箱子弹被成功转移出库时,天色已经微微亮起。   搬运完毕后,张士钊和杜全德迅速而谨慎地将所有子弹箱聚集在一处,用早已准备好的马车装载。他们将子弹箱覆盖在一堆看似普通的农具和草料下,确保不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夜色逐渐退去,而东方的天边开始泛起鱼肚白,晨光的初现似乎也为他们的行动带来了一丝安慰,虽然心中仍充满忧虑,但他们知道,这些子弹将极大增强八路军的火力,为抗战贡献了宝贵的力量。   随着马车轮子轻轻碾过泥泞的道路,张士钊紧张地观察着四周的环境,确保没有任何不寻常的动静。杜全德则驾驭着马车,两人几乎不敢交谈,唯恐声音过大惊动了潜伏在附近的日军巡逻队。天渐渐亮了,他们穿过了小镇的外围,眼前是通往山区的小道,这条道路将他们直接带向八路军的临时指挥所。   穿过一片稀疏的竹林,马车在一处隐蔽的山谷停了下来。这里是他们与八路军约定的秘密交接点。杜全德望着四周峻岭,心中暗自庆幸,这样的地形为他们的行动提供了天然的掩护。不久,几名身穿破旧军装的八路军士兵从山中走出,迎接他们的到来。   八路军的士兵们见到满载子弹的马车,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张士钊和杜全德将子弹箱逐一卸下,交到士兵们手中。这些子弹对八路军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极大地缓解了他们长期以来的弹药短缺问题。部队的指挥官紧紧握住张士钊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随着子弹的成功交付,张士钊和杜全德的任务终于完成。他们简单地在临时指挥所稍作休息后,便匆匆告别,准备返回徐州。尽管完成了任务,但他们心中依然充满忧虑,毕竟返回的路程同样充满了不确定和危险。   战争终于结束,和平的曙光重新照耀在这片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上。廉纯一,作为八路军的联络部长,对张士钊的救命之恩一直心存感激。他四处寻找张士钊,希望能为其请功,表彰他不为人知却又极具影响力的英勇行为。然而,当他找到张士钊时,后者却淡淡地拒绝了所有荣誉。   张士钊坚持认为,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是他的责任,他不需要任何回报。他的谦逊和坚定让廉纯一更加敬佩。张士钊的行为和他对荣誉的淡泊视之,成了他身边人们口中传颂的佳话。他的故事,虽未广为人知,却在那些知情者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抗战期间无数英雄事迹中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