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43 年,五世嘉木样活佛丹贝坚赞向国家捐献 30 架飞机、一万多张羊皮,他留

1943 年,五世嘉木样活佛丹贝坚赞向国家捐献 30 架飞机、一万多张羊皮,他留下的一张罕见照片,展示了与传统出家人不同的一面。丹贝坚赞并非不问世事的佛门中人,除了研习佛法,他还是一位非常爱国的僧人。   五世嘉木样活佛,丹贝坚赞,1916年出生于四川省康理塘营官坝的彩玛村,家境尊贵。其父为贡保端主,母为姑如拉措。1920年,被认定为四世嘉木样活佛的转世,并在拉卜楞寺举行了座床大典。从小接受藏传佛教的严格教育,同时学习多种学问,包括医学和历算,显示出他多才多艺的一面。   随着1930年代末期抗日战争的进一步加剧,全国各地的人民都在以各种方式支持前线。位于甘南的五世嘉木样活佛丹贝坚赞,面对国家危难时刻,决定用实际行动表达他的支持与爱国之情。   1941年的一个寒冷冬季,丹贝坚赞在拉卜楞寺内部召集了一次紧急会议。会议室内摆放着藏族风格的长桌,墙壁上挂着鲜艳的唐卡,空气中弥漫着酥油灯的香味。在这次会议上,他宣布了一项大胆的计划——组织108寺的僧侣和信徒,形成一个慰劳团,前往重庆向国民政府献旗,并捐赠羊皮以支持军需。   接下来的几个月,全寺上下行动起来,从各处收集羊皮。到了1943年,五世嘉木样活佛进一步加大了他的支持力度。在得知前线急需飞机来提升战斗力之后,他决定捐出个人和寺庙的部分积蓄,总计600余万元国币,购买30架飞机捐献给国家。他通过与多个军事和民用航空制造商进行谈判,最终在一个春天的清晨,30架崭新的飞机在兰州的一片开阔地上整齐排列,准备交付给国民政府。   在飞机捐赠仪式上,五世嘉木样活佛穿着传统的红色僧袍,头戴黄色僧帽,站在一架飞机前进行了简短的仪式。他邀请了当地的政府官员和军队代表,以及来自四省边区的藏族同胞。寒风中,丹贝坚赞向在场的每个人展示了他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关爱。在飞机旁边,一排排整齐的羊皮也作为礼物一并展示,象征着甘南高原深厚的民族情感与对国家的忠诚。   这些飞机和羊皮的捐赠,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闻媒体广泛报道了这一事件,许多人被五世嘉木样活佛的行为深深感动。国民政府为了表彰他的贡献,赠送了一面写有“输财卫国”的匾额,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也是对整个藏族人民爱国情怀的肯定。   在捐献飞机和羊皮之后,他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扩大他对战争努力的支持。在甘南的雄伟山脉和荒凉高原之间,五世嘉木样活佛穿梭于各个村庄和僧侣聚居地,他的身影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穿着传统的红色和黄色僧袍,头戴着象征着智慧的僧帽,每到一处,都用他那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向藏族同胞传达团结抗敌的重要性。   他的话语不仅仅是宗教的教义,更是对抗残酷战争的号召。他讲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民族未来的影响,同时也讲述了抗战胜利的必要性。在这些演讲中,五世嘉木样活佛往往会引用佛教经文来强调和平与牺牲的价值,他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听众,许多人受此激励,加入了支持前线的行列。   除此之外,五世嘉木样活佛还亲自参与到救援工作中。在兰州和甘南的边界地带,他建立了多个救护站,为受伤的士兵和逃难的平民提供医疗和食物。这些救护站常常布满了从前线撤退的士兵和受困的民众,五世嘉木样活佛亲自巡视这些救护站,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恰当的照顾。在这些场合,他不仅是一位宗教领袖,更是一位实际行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   1946年,战争逐渐接近尾声,五世嘉木样活佛没有放慢脚步。他的努力转向了战后重建和平民的心理恢复。他组织了多场公共讲座和活动,鼓励人们重建家园,克服战争的创伤。在这一年的春末,他在甘南举办了一次大规模的文化节,邀请了来自四川、青海和西藏的表演者,这场文化节不仅展示了丰富的藏族文化,也是一次心灵的慰藉和民族团结的象征。   尽管五世嘉木样活佛的努力在促进了藏族和汉族之间的理解与和谐,但他的健康状况却在1947年初急转直下。在一次寒冷的春日,他感到身体异常疲惫,不久之后便出现了痘疹。尽管接受了最好的医疗治疗,但病情没有得到控制。在病榻上,他依然关心着拉卜楞寺的事务和民族的未来,经常询问外界的情况。   最终,在1947年4月14日,五世嘉木样活佛因痘疹并发症在菩提法苑圆寂,享年仅32岁。他的去世震动了整个藏区,无数的僧侣和信徒自各地赶来,为这位伟大的活佛送行。他的丧礼不仅是一次宗教仪式,更是一次民族的集会。人们悲痛欲绝,但在哀悼的同时,他们也庆祝了五世嘉木样活佛的一生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