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有一天,日本鬼子闯进一户人家。屋内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淡定地站起身,用日语对着日

有一天,日本鬼子闯进一户人家。屋内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淡定地站起身,用日语对着日军破口大骂。奇怪的是,挨了骂的日军军官没有恼怒,反而极为欢喜,命令手下一定要保护好这个老头和他的家人。

这位胆识过人的老头,正是与梁启超、王国维并称“清华三巨头”的陈寅恪。

1890年,陈寅恪出生于江西望族。祖爷爷是晚清维新派的名臣陈宝箴,父亲是“清末四公子”之一的陈三立。

如此家学渊博下,陈寅恪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国学教育。

长大后,他留学国外14年,求学轨迹包括德国柏林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等,回国后到清华大学任教。

陈寅恪拼命学习,就是想回国之后能好好做学问,只可惜他的愿望落空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当时,日军想要招致父亲陈三立,被拒绝后,天天派兵守在门口。   陈三立坚决不愿向日军低头,后来绝食5日,忧愤而死!   陈寅恪为父亲治丧完毕,又一件悲事接踵而来:他的右眼视网膜突然脱落。

医生建议立刻做手术治疗,可当时北京即将沦陷,留下来实在太危险。

为了保护家人的性命,陈寅恪毅然放弃治疗,带着家人逃离,过上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

战火纷飞中,无论日子过得再苦,陈寅恪都像父亲一样,一身傲骨,满腔爱国。

有一天午后,陈寅恪正在院子里看书,突然闯进来一伙日军。

他们粗暴地糟蹋屋里的东西,能用的就抢走,不能用的就毁坏。

当看到年过半百的陈寅恪时,他们却都呆住了。

按照以往的“经验”,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看到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时,都会吓得惶恐。

而眼前这个老头,不但丝毫不慌,还用流利的日语对他们破口大骂。

日本鬼子先是一愣,等反应过来时,都恼羞成怒,一个日兵举起尖刀直指陈寅恪!

周围的人都捏了一把汗。陈寅恪当然也知道日本鬼子都不是善茬,但他豁出去了。

这些日子,他看到太多中国人受尽欺辱,今天无论如何都要一吐为快,谴责日本鬼子的恶行!

面对朝他落下的尖刀时,陈寅恪心里反而舒坦了,至少对得起“中国人”三个字。

这时,日军军官却突然大喝一声,让那个小兵把尖刀放下,然后跟陈寅恪攀谈起来。

一问才知道,原来陈寅恪曾留学日本,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因此,日军军官命令手下,不准伤害陈寅恪以及他的家人,还要尽力保护。

此后,日本方面曾多次送粮食,还要出资40万港币,让陈寅恪建立文化学院。

但无论他们如何献殷勤,陈寅恪都一口回绝,不接受日本的丝毫 “帮助”。

陈寅恪深知,日本不会安好心的,最终目的不过是想招致他。他绝不会给日本这个机会!

他这么“绝情”,无疑会将身边人置于险境。可他不曾犹豫,因为知道妻子唐筼肯定会支持他的。

唐筼也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直鼓励和支持陈寅恪,就算吃尽苦头也无怨无悔。

两个人身上都流淌着滚烫的热血,相互陪伴,度过一道道坎。

1944年,眼看着抗战胜利在即,陈寅恪的眼睛却再次出现问题。

他的左眼视网膜严重剥离,而在此之前,他的右眼已经完全看不到东西。

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时,陈寅恪已经双目失明。他怀着最后的希望,前往英国进行治疗。

遗憾的是,医生告诉他,已经没有恢复视力的可能了。

陈寅恪几乎陷入绝望。对一个学者来说,失明等于要了他半条命。

这时,妻子唐筼温柔地对他说:“没事的,以后我来当你的眼睛,和你一起完成你的锦绣文章。”

在妻子的鼓励下,陈寅恪逐渐振作起来,重新回到学术领域中。

唐筼说到做到,为陈寅恪查阅、收集材料数据、诵读及记录等,为陈寅恪后续的诸多大作贡献了一大功劳。

与此同时,唐筼还要兼顾家务,照顾陈寅恪以及3个孩子的日常生活。

唐筼本来就患有心脏疾病,经过长期操劳,身体更加虚弱了。但她始终坚持着。

陈寅恪十分感激妻子的付出,他经常对孩子们说:

“在家里头,你们可以不尊重我,但是不能不尊重你们的母亲。她是主心骨,没有她就没有这个家,没有她就没有我们,所以我们大家要好好保护妈妈。”

唐筼就这样肩挑两头,坚持了20多年,期间协助陈寅恪完成了很多学术作品。

梁启超曾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只可惜,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陈寅恪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都被洗劫一空。

陈寅恪的内心有多痛苦,作为枕边人的唐筼感受最深切。但她仍没有一丝颓丧,而是故作坚强。

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唐筼的身体终于垮了。

为了安慰陈寅恪,唐筼说:“你放心,说好了我要一直当你的眼睛,所以我一定活得比你久。”

结果正如唐筼所言,陈寅恪79岁时,先一步离开人世。45天之后,唐筼才跟着西去。

在结婚28周年纪念日,陈寅恪曾题诗:“同梦葱葱廿八秋,也同欢乐也同愁。”

唐筼和道:“甘苦年年庆此秋,也无惆怅更无愁。”

像这般,深情之下无怨无悔的陪伴,才是婚姻最美的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