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刘墉拽着 20 箱金子告老还乡。岂料,半路被和珅阻拦,他随即向乾隆禀奏。乾隆一听怒喝道:“把箱子打开!”谁知打开箱子一看,里面竟全是砖头!吓得和珅顿时瘫倒在地。 刘墉,字季重,清代知名政治人物和文学家,生于公元1719年,福建福州人。他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中进士,随后在朝廷中迅速崭露头角。他的一生在清朝政界颇有影响,他不仅是一个能干的官员,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刘墉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过人的智慧,多次被召为重要职务,尤其在乾隆年间曾多次助皇处理政务,其间的智谋和机智使他在朝中获得了极高的声望。 在刘墉决定告老还乡的日子里,整个京城都沉浸在一种既庆祝又惋惜的氛围中。为了预备归隐后的生活,刘墉精心准备了20箱看似装满金子的大木箱,以表达他多年来积累的富足与从容。这些箱子由粗壮的樟木制成,表面涂抹着油漆,看上去光亮而沉重,每一个箱口都用精铁的锁扣牢牢锁定,四周还额外绑上了厚重的麻绳,以确保途中的安全。 然而,这批珍贵的箱子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和珅,作为当时的权臣,一直以贪婪和狡猾著称,他通过间谍得知刘墉大搬家的消息后,心生嫉妒与疑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刘墉的车队缓缓出发,浩浩荡荡地向城门外行进。而和珅已经暗中布置好了拦截计划,决定亲自出马,以查看是否有贪污腐败的行为。 和珅率领一队武装士兵,在通向南门的主要官道上设下了埋伏。当刘墉的车队到达时,和珅身穿官袍,面带严肃,挥手让所有士兵展示武力,示意车队停下。刘墉下了马车,面对和珅,眉头微挑,内心却是波澜不惊。和珅冷声命令打开箱子进行检查,声称是奉皇命行事,以确保朝廷的清廉。 随着和珅的命令,士兵们开始挨个打开木箱。当第一扇箱盖被揭开,露出里面堆满的普通砖块,场面一度陷入静默。随后,第二箱、第三箱,每打开一个箱子,里面都只有普通的砖块,没有一丝金子的踪影。这种出乎意料的结果使围观的士兵们窃窃私语,而和珅的面色则从一开始的得意转为惊讶和困惑。 刘墉站在一旁,静静观察着这一切,他的脸上保持着淡淡的微笑。和珅意识到事情不对劲,立刻派人快马加鞭,向乾隆皇帝报告此事。乾隆听闻后,心中大怒,认为可能涉及极大的欺诈行为,立即下旨要求刘墉和和珅立刻进宫述职。 在紫禁城的御前,一场关于忠诚与谋算的剧目正在上演。刘墉和和珅跪在宽广的御前大殿地板上,乾隆皇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上,其脸色阴沉如深海前的暴风,眼神中闪烁着审视与疑虑的光芒。大殿内,气氛压抑,似乎连空气都凝固了,只有太监们轻手轻脚地搬运着那些备受争议的木箱,他们的动作异常小心,生怕引起任何非议。 乾隆一挥手,命令开启箱子。随着第一个箱盖被掀开,一块块普通的砖头裸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一箱又一箱,情况都相同,每次打开新的木箱,周围的空气似乎都会因失望而更加沉重。宫廷侍卫和一些观礼的文武百官交换着复杂的眼神,有的暗藏惊讶,有的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兴奋——他们都在等待皇上的最终判决。 乾隆的脸上起初是紧锁的眉头,但随着每一次的揭示,他的表情逐渐变化,最终化为一种淡淡的哂笑。这不过是刘墉的一场精心编排的戏码,一种告别的方式,他用这种极富讽刺意味的方法向所有人宣示,他的退隐是清白的,从未有过任何对朝廷财物的非分之想。 皇帝转身望向和珅,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你看,这就是你所说的贪污?刘墉用砖头来恶作剧,你却以为他满载金银。”和珅此时已是面色苍白,他的身体力量似乎被一股无形的压力抽离,无力地瘫坐在冷硬的地砖上,嘴唇微微颤抖,却无言以对。 乾隆的语气突然转为宽慰,他宣布:“为了表彰刘墉的忠诚与清廉,本宫决定将这些砖头替换为真正的黄金。让刘墉带着皇帝的赏识和人民的尊敬,归乡享受晚年。”这一决定不仅令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也让整个朝廷对乾隆的公正和智慧再次深感敬佩。 刘墉的车队最终以金箱代替砖块,浩浩荡荡地离开了京城。他回到故乡的那一刻,整个村镇都出来迎接这位深受爱戴的老官员。老百姓们敲锣打鼓,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尊敬,小孩子们在队伍两旁欢呼,花瓣和彩带在空中飞舞,整个场面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此后,刘墉的名声更是如日中天,他那清正廉洁的形象成为了朝野上下乃至民间传颂的典范。在归隐的日子里,刘墉并没有完全隐退于世外,而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学问和教育上。他撰写了多部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和政论文章,其中不乏儒家思想的精髓和治国理政的智慧。 刘墉直到1799年去世,享年八十岁。他的一生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传奇,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深情成就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刘墉以其高洁的人格和卓越的才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清代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