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带兵包围了蒋介石下榻的华清池,枪声划破夜空,蒋介石狼狈逃进骊山山洞,只穿了睡衣、赤着脚。 这一夜,不只是一个将领绑了他的上司,而是全中国的命运拐了个弯。 有人说这是兵变,有人说是兵谏,但无论怎么叫,张学良和杨虎城干的这事儿,把蒋介石的抗日政策逼到了墙角。 其实这事早在几个月前就埋下了伏笔。 东北早已丢了,张学良背了个“卖国贼”的骂名五年了,1931年“九一八”那会儿,他奉命不抵抗,眼睁睁看着日军占了三省。 1935年日本人又伸手进华北,连绥远都快保不住了,老百姓急,共产党急,张学良和杨虎城更急。 他俩都驻扎在西北,一手东北军,一手西北军,打红军打了几年,越打越觉得不是个事。 到1936年,中共中央干脆发了个电文,说暂时不反蒋了,要大家一致抗日。 张学良这边立马有了主心骨,他四月就和周恩来秘密会过一次,两人敲定了个“抗日为先”的合作计划。 杨虎城手下赵寿山也早动了心思,私下还说:“干脆拿蒋介石当人质,让他抗日去。”张杨两人一拍即合,准备来个大的。 蒋介石也不是糊涂人,听说这帮子人抗日的劲头越来越大,10月他干脆飞到西安,打着督战的旗号,其实是给张杨施压。 他嘴里那套老话:“不安内何以攘外”,让张学良听得直冒火,张还两次去洛阳求他改主意,都被蒋骂回来了。 蒋介石还放话:“你要真有胆,就开枪打死我,我也不会改政策。”张学良听完,心凉了一半。 到12月初,蒋介石又搞了一次“围剿”部署,说红军由中央军来对付,张杨可以滚蛋。 这下张学良算是认清了,蒋是铁了心要先打共产党,抗日根本没排上日程,两人合计:事到如今,得硬来。 12日凌晨5点,孙铭九带500人悄悄包围华清池,蒋的卫队只有30人,抵抗一会儿就缴枪了。 蒋介石听到动静,光脚跳窗往骊山上跑,跑到一半摔了,躲进山洞,孙铭九带人搜山,最后在一个石缝里找到了他,睡衣、蓬头垢面,样子难看极了。 当天上午,西北军也控制了西安城,把陈诚、卫立煌等十多个高级将领都扣了。 张学良见人抓到了,马上打电报全国,说他们不是反叛,是“挽救国家”。 他们还提了八条抗日主张,什么停止内战啊,联合抗日啊,说得头头是道。 消息一传开,舆论炸了锅,南京那边气疯了,说是叛乱,准备调兵镇压,可偏偏这个时候,共产党人来了。 17日,周恩来带着中共代表团到了西安,他们跟张杨一合计,定了调子:只要蒋介石答应抗日,就可以放人。 这事闹到24日,蒋没办法,答应了几条:不再剿共,红军改编,国共合作抗日,张学良这才送蒋介石回南京。 谁都没想到的是,张学良这一送,把自己给送没了。 12月25日,他陪着蒋介石坐飞机,一落地南京就被控制,软禁的地儿从南京到台湾,一关就是54年。 他写过无数封信求蒋兑现承诺,都没下文,解禁那年他已经九十出头了。 杨虎城的下场更惨,起初蒋介石还让他出国,后来变卦,把他秘密囚禁在重庆。 等到1949年,眼看要败了,蒋下令把杨枪毙了,连带他全家13口人都没放过,最小的孩子才8岁。 开枪那天是个阴雨天,行刑后尸体被草草埋在乱葬岗。 张学良晚年在夏威夷,说过一句话:“我这一生干了很多事,但对不起杨虎城。”他也清楚,蒋介石并没原谅他。 蒋在日记里写过:“西安事变是吾党之幸,但失去张学良是吾党之痛。”话说得漂亮,实际就是卸磨杀驴。 从那天起,国共合作才算正式开始,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一触即发。 共产党这边把红军改编成了八路军、新四军,开赴前线;蒋介石那边的中央军也总算把枪口对准了日本人。 可西安事变不只是把蒋介石逼上了抗日这条路,也把国民党内部撕开了一道口子。 汪精卫见风使舵,跑去跟日本人合伙搞个伪政权;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也看蒋不顺眼,后来搞了个“桂系起义”,抗战还没打完,国民党已经窝里反了好几回。 国外也看得清楚,苏联、美国都开始加大对中国的援助,日本干脆豁出去了,发动全面战争,把战线铺满了整个华北、华中。 可以说,西安事变虽然是国内一场政治赌局,但牵动的,是整个亚洲的局势。 整件事看下来,谁都没赢,张学良换来54年囚禁,杨虎城一家人命都没了,蒋介石虽然保住了政权,但失了人心。 从那个冬天开始,整个中国开始了一场八年的生死战,西安事变,就是那根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