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55年,章士钊在北京菜市场闲逛,看到一卖卷烟的妇女,大吃一惊,连夜给毛主席写了封信,毛主席看完后,沉思片刻:有志气,给她安排份工作! (信息来源:千龙新闻网2002.7.18史海钩沉:毛泽东与昔日御妹清室三格格(图)) 1992年,北京一位名叫金蕊秀的普通居民平静地离开了人世,她将一件祖传的珍贵官窑瓷枕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特别交代不要公开她的姓名,这件善举看似简单,背后却藏着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这位金蕊秀,实际上就是当年京城里赫赫有名的爱新觉罗·韫颖,也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三妹,一位曾经生活在紫禁城中的格格,人们不禁好奇,她这一生,究竟经历了什么,才从身份高贵的皇室公主,转变成一位融入寻常百姓生活的普通市民呢? 1913年,韫颖来到了这个世界。虽然清朝已经成为了历史,但皇室家族依然享受着过去的尊荣,在紫禁城高高的围墙里,她无忧无虑地成长,有三个老妈子专门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吃穿用度都是最好的,她和哥哥溥仪一起玩耍,快乐地度过每一天。随着家庭教师的到来,她开始学习西方文化,慢慢地,她的思想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可是,这样安稳的日子并没有过多久,1924年,冯玉祥的部队进入紫禁城,末代皇帝溥仪被迫离开皇宫,他的妹妹韫颖也跟着哥哥嫂子一起逃到了天津的租界,在天津,韫颖头一次亲眼看到了热闹的市场和繁华的景象,她开始学习日语,使用火柴,生活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化,天津的这段生活,是她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为她将来能够适应普通人的生活打下了基础。 十九岁那一年,韫颖的婚姻变成了一场政治交易,溥仪把她许配给了皇后的弟弟润麒,这场政治婚姻,没有给她带来任何快乐,结婚后没多久,她就和丈夫一起去了日本,实际上是去做人质,在日本,韫颖被日本皇室的人笼络和控制,她感到非常压抑和不自由。 她郁积的苦闷心情都写在了信里,后来这些信被整理成书出版,书名叫做《满宫残照记》,这本书记录了她内心的挣扎与煎熬,真实展现了她在宫廷生活中的压抑和无奈,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命运的无奈与叹息。 日本战败后,韫颖随着伪满皇室开始了逃亡生活,在四处奔波中与丈夫失去了联系,为了维持生计,她不得不变卖所有值钱的东西,从昔日锦衣玉食的生活跌落谷底,甚至需要用昂贵的貂皮大衣换成粗糙的棒子面,然后在破旧的庙宇里为孩子们熬粥,生活的压力迫使她放下曾经高贵的身份,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和家人。 她领着孩子们来到通化,为了生计摆了个香烟摊,仅靠着那点微薄的收入,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困苦。 新中国成立后,韫颖回到北京生活,她热心参与社区事务,当上了居民组长,还义务帮助邻居们扫盲,教大家识字,她努力融入新的社会生活,慢慢地也赢得了邻里街坊的肯定和喜爱。 1954年,章士钊无意中读到了韫颖的书信,被她信中的才华和人生经历深深吸引,于是将韫颖的近况报告给了毛泽东主席,毛主席知晓韫颖的处境后,称赞她走进了人民群众,变成了一个有志气的人,毛主席的这番话,肯定了韫颖积极融入社会,努力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政府的帮助下,韫颖的生活越来越好,还当上了北京市东城区的政协委员,后来,她和丈夫也重逢了,两人一起开办了一家小诊所,专门为老百姓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晚年的韫颖生活简单却很满足,还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尽自己的一份力。 金蕊秀在生命的尽头,把家传的珍贵官窑瓷枕捐给了故宫博物院,登记的名字是“北京市民金蕊秀”,这个举动,象征着她从清朝末代格格转变为新中国普通公民的身份认同。 韫颖的人生就是一部时代变迁的活生生记录,也展现了个人在时代大潮中的抉择和坚强,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适应环境、灵活变通的生活态度,也为后代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从高高的宫墙到热闹的街市,韫颖走过了一条充满困难但也充满希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