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元帅在北京逝世。消息传到四川,开县县委立即派出代表赶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元帅在北京逝世。消息传到四川,开县县委立即派出代表赶赴北京,县委书记三次登门,再三恳求将刘伯承元帅的骨灰接回家乡安葬。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元帅在北京去世的消息,像一阵风吹过四川开县,掀起无尽哀思。县委书记带队千里奔赴北京,三次登门恳求,只为接回这位独眼元帅的骨灰。那一刻,家乡人民的心紧紧揪着:英雄能否归根故土?他的骨灰究竟会落在哪里?这不仅是一场悼念,更是一段未完待续的牵挂,等着我们去揭开答案。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出生在四川开县赵家场一个穷苦人家。家里穷得叮当响,但他硬是靠着勤奋读书闯出一片天。辛亥革命那年,他才19岁,就加入童子军支持革命,后来考进重庆将校学堂,啃下了《孙子兵法》这类硬骨头。1914年,他投身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反抗袁世凯,凭着抓了上万俘虏的战绩,24岁就当上了旅长。 1916年,他在攻打丰都的战斗中崭露头角。敌军人数占优,他却靠着“鬼城”传说,派人装神弄鬼吓破敌胆,自己带头冲锋,结果被子弹打穿右眼,从此成了“独眼龙”。这仗打得惊心动魄,他却咬牙指挥到最后,硬是把伤痛变成了传奇。 1926年,刘伯承加入共产党,次年参加南昌起义,干起了参谋团参谋长。起义失败后,他跑去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30年回国后当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跟着长征一路突破重围。抗战时,他当上八路军129师师长,开辟晋冀鲁豫根据地,指挥百团大战狠狠教训了日军。解放战争中,他操盘淮海战役,60万解放军干掉55.5万敌军,直接为新中国奠了基。 新中国成立后,他没闲着,筹建南京军事学院,亲自上课培养军官。1955年,他被授予元帅军衔。晚年身体不行了,还捐书给学院,惦记着国防建设,直到1986年10月7日去世,享年94岁。 刘伯承去世那天,开县人民的心都碎了。县委立刻派人赶往北京,县委书记亲自带队,三次登门请求把他的骨灰带回家乡。第一次去,刘帅夫人汪荣华感动归感动,但说刘帅想把骨灰撒在战斗过的地方,四川只是其中之一。第二次,县委书记带着乡亲们的签名请愿书再去,汪荣华终于松口,考虑在开县撒一部分骨灰。第三次,双方敲定了细节,最终决定在开县赵家场撒一部分骨灰,了却家乡人民的心愿。 这三次登门,不是简单的请求,是开县人民对刘帅那份割舍不下的感情。赵家场是他出生的地方,那片土地承载了他的童年和初心,乡亲们觉得他回来是天经地义。 1986年10月16日,刘伯承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天家里开了会,定了六个撒骨灰的地方:四川泸州、太行山、大别山、淮海战场宿县、南京军事学院旧址,还有开县赵家场。汪荣华特别交代,别麻烦地方机关,别搞灵堂和报道,就低调办完。10月21日,西郊机场送别仪式上,三军将士含泪行礼,飞机载着骨灰飞往各地。 在太行山,群众自发站在路边哭喊“刘帅回来了”,场面让人鼻酸。在南京,军区悄悄安排仪式,撒完骨灰就走人。开县赵家场也迎回了英雄的一部分魂魄,那一刻,乡亲们的心总算落了地。 刘伯承这辈子,不光战功了得,还活得特别实在。战争年代,他跟老百姓同甘共苦,新中国成立了,他也不搞特殊。他教育子女时常说,国家还穷,生活得跟百姓差不多,不能高人一等。他带儿子去中山陵参观,人家不开放,他也不仗势说话,直接走人。他要求孩子学技术自立,别靠家里关系,这种作风让人服气。 他的儿子刘太行后来在空军研究所干得踏实,退休后还惦记革命老区,掏钱帮河北涉县建希望小学。他老是说“为人民服务”,这不就是刘伯承精神的传承吗?老百姓敬佩刘帅,不光因为他打仗厉害,更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人民。 刘伯承元帅走了,但他的故事和精神留在了开县、太行山,还有每个听过他事迹的人心里。家乡人民三次登门接他回来,那份深情让人动容。你觉得刘帅最打动你的地方是啥?是他的战功,还是他的为人?欢迎留言聊聊你的想法,一起缅怀这位了不起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