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年秋天,乾隆出巡山东。 和珅,1750年出生,满洲正红旗人,家里不算显贵,日子也过得紧巴巴。他爹和琳当过福建副都统,但死得早,留下和珅和弟弟相依为命。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和珅早早就学会了看人脸色、想办法过日子。他被送进咸安宫官学读书,学了点儒家经典和礼仪规矩,脑子挺聪明,学得也不错。可惜到了十八岁,参加乡试没考上,科举这条路走不通,他只能另谋出路。 后来,他进了宫当差,1772年二十三岁时混了个乾清门侍卫的差事。这活儿离皇帝近,能露脸,但也没啥大前途。和珅不甘心,他干活勤快,脑子灵活,慢慢在侍卫堆里有了点名气。到了1775年,他二十六岁,已经在宫里混了三年,职位不高,但机会来了——乾隆要出巡山东,他被挑去随行。这一下,彻底改变了他的命。 1775年秋天,乾隆带着大队人马巡行山东。这次出巡表面上是看看地方情况,其实乾隆也想借机散散心。和珅跟着队伍,干的是护卫的活儿,平时没啥特别任务,就是老老实实跟着。结果有一天,乾隆闲得慌,随手点了和珅问话,问他叫啥、多大了、在宫里干多久了。和珅回答得有条理,不慌不忙,态度恭敬但不怂。乾隆听着挺满意,又问他读没读过书。和珅老实说自己乡试没考上,乾隆让他背背当年考的文章,他居然一字不差背了出来。 这还不算完,接下来几天,乾隆故意给他派了点活儿。先是让他去跟济南府的官儿们商量皇帝住哪儿、怎么安排,和珅跑前跑后,谈得妥妥当当。后来又让他管队伍的吃喝拉撒和采买东西,和珅带着人去市场转了一圈,回来交了个账本,写得清清楚楚,连马吃的草都算上了。乾隆一看,这小子办事靠谱,心细如发,脑子里就有了点数。这次山东巡行,和珅算是给皇帝留下了好印象,回去后的事儿也就顺理成章了。 回到北京后,和珅的官运跟开了挂似的。三个月,从五品侍卫蹦到正二品副都统,这速度谁看了都眼红。1776年才开头,他二十七岁,又升户部右侍郎,管钱粮大事;没多久进了军机处,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四月又管上内务府,家里的事儿也归他抓。一年升了十级,这在清朝官场简直是奇迹。乾隆看重他,一来是他干活麻利,二来他没啥背景,家里干干净净,用起来放心。 和珅也真有两下子,管钱特别有一套。他搞了个“议罪银”的法子,谁犯了错交钱赎罪,朝廷赚得盆满钵满,他自己也顺手捞了不少。几年下来,他权越来越大,手越来越长,家里堆满了金银珠宝。到了1799年,乾隆死了,嘉庆上台,看他不顺眼,直接抄家。抄出来多少钱?几千万两银子,田地铺子数不过来,比国库还富。结果呢,嘉庆没留情,赐他自尽,和珅四十九岁就完了。从一个小侍卫到权倾朝野,再到抄家灭门,他这辈子算是走了一圈过山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