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23岁的清华女研究生在火车上遇到一位35岁的男子,一见钟情,尽管父母极力反对,她依然坚持结婚,婚后31年,她从未做过家务,因为丈夫觉得,让她做家务是对才华的浪费。 陈薇1966年出生在浙江兰溪,父母是当地教育工作者,家里书香气浓。她从小就聪明好学,尤其喜欢自然科学,小时候常在家乡田野里观察动植物,这让她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84年,她考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大学期间成绩优异,还常帮导师做实验,展现了过人的才华。1988年,她被保送到清华大学读硕士,立志在科研领域闯出一片天。 麻一铭则出生于1954年的山东青岛,家里条件普通,父母是工人。他没上过大学,但靠自学和实践成了青岛一家酒厂的技术员。他工作勤恳,手艺扎实,同事们都挺佩服他。性格温和的他喜欢看历史书,生活简单却充实。1989年,他因公去北京出差,完事后坐火车回青岛,没想到这次旅途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1989年春天,陈薇利用假期去青岛,麻一铭则从北京返回,两人上了同一列火车。座位挨着,偶然的交谈拉近了距离。陈薇聊起在清华的科研生活,麻一铭分享他在工厂的日常。他们从青岛的海聊到北京的街巷,聊着聊着就发现彼此很投缘。陈薇觉得这个男人虽然学历不高,但见解挺有深度;麻一铭则被陈薇的热情和学识吸引,觉得她特别不一样。 火车到站后,他们互留了地址,开始通信。陈薇的信里常写她在实验室的趣事,麻一铭则回信讲生活里的点滴,感情在字里行间慢慢升温。没多久,他们就确定了恋爱关系。可陈薇把这事告诉父母时,却炸了锅。父母觉得麻一铭年纪太大,又是个普通工人,跟陈薇完全不搭,坚决反对。陈薇解释了好多次,说他对自己真心好,可父母就是听不进去。 面对父母的压力,陈薇心里也打过退堂鼓,但麻一铭的坚持让她下了决心。他索性辞了青岛的工作,跑到北京找她,说要一起面对困难。这份诚意打动了陈薇,也让父母的态度稍微松动。1989年底,他们在北京结了婚,婚礼很简单,只有几桌亲友。麻一铭跟陈薇说,她的才华该用在大事上,家务他全包了。从那天起,他真就没让陈薇碰过家务活。 婚后,麻一铭说到做到。每天早起做饭,中午给陈薇送饭盒,晚上收拾屋子,把家里打理得干干净净。陈薇埋头科研,他就在背后默默撑着。同事们都觉得奇怪,一个大男人这么操持家务不累吗?陈薇笑着说,他是觉得她干大事更重要。这种支持让她没了后顾之忧,能一心扑在研究上。 1992年,陈薇加入军队,成为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病毒学家,开始研究生物防御。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她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钻研,研发出“重组人干扰素”,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关键保护。那时候他们的儿子才4岁,全靠麻一铭一个人照顾。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肆虐,陈薇主动去疫区做疫苗试验,麻一铭在家守着十几岁的儿子,稳住后方。她带着团队成功完成了中国疫苗首次海外临床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认可。 2020年新冠疫情来了,陈薇又冲在最前面,领着团队加班加点研发疫苗。麻一铭通过视频鼓励她,自己在家把一切安排妥当。疫苗最终上市,全球试验涉及4万人,有效率达到65.7%,她因此被授予“人民英雄”称号。麻一铭的支持是她能走到这一步的重要原因,他从不让她分心家事,一直把她的事业放在第一位。 2021年,麻一铭因病去世,享年68岁。陈薇悲痛万分,说没有他的支持,自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31年的婚姻,他用行动证明了对她的尊重和爱。他们从1988年火车上的相识开始,跨越了年龄、身份和重重阻碍,靠着彼此扶持走到了最后。这段感情不仅是个爱情故事,更让人看到才华和付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