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我国从俄罗斯买了6架武装直升机,试飞中有4架出了故障,俄罗斯专家也束手无策,这时一位中国士兵站出来:让我试试? 凌晨3点,四川雅安鲁山县震区救援指挥中心灯火通明。一场里氏7.0级地震刚刚过去,数万人等待救援。此时,一架关键的救援直升机却因故障无法起飞,局势危急万分。 在机库一角,一位身材瘦削的军人正全神贯注地检查着直升机复杂的线路系统。他就是芮银超,此时已在部队服役二十多年的特设师。灯光下,他的双手在机器各个部件间灵活穿梭,额头上的汗水在不知不觉中浸湿了衣领。 "还有四个小时,天亮后这架直升机必须起飞。"芮银超心里清楚,如果这架直升机不能按时出发,地震灾区的救援将受到严重影响。经过数小时的紧张抢修,凌晨3点整,直升机终于恢复正常。随后几个小时的休整后,这架直升机准时升空,为震区带去了急需的救援物资和医疗队。 这并非芮银超第一次在紧要关头挽救危局。回到2000年,我国从俄罗斯高价引进了6架直升机。从检测到出口,整个流程看似万无一失。然而当我军飞行员进行试飞时,却发现4架直升机的自动驾驶仪存在严重故障。 消息传回俄罗斯后,一组专家迅速来华检修。然而接连数日的检查后,俄罗斯专家依然无法找出故障的根源。他们只能给出一个令人失望的结论:"飞机需要磨合一段时间,可能会自行恢复正常。" 这样的回应让现场军官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培养一名合格的直升机飞行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自动驾驶仪故障的情况下让飞行员冒险试飞无异于拿生命冒险;另一方面,放弃使用这些飞机意味着几百万资金打了水漂,这笔损失实在太大。 "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团长环顾四周,面色凝重地问道。会场鸦雀无声,没有人敢轻易回应。就在这时,站在角落的芮银超走到前面,声音虽不大但却坚定:"让我试试。" 这句简单的话语,打破了僵局。在获得允许后,芮银超开始了他的检修工作。他首先直接质疑了俄罗斯专家关于"机器耦合"的推测:"这6架飞机都是同一条生产线制造的,如果真的是耦合问题,不可能只有4架出现故障。" 芮银超凭借多年的经验,很快锁定了问题所在——与自动驾驶仪连接的液压继电器出现故障。在领导批准下,他更换了4架飞机的液压继电器,问题迎刃而解。直升机全部恢复正常,现场的领导和战友无不惊叹。那位曾经嘲讽他的俄罗斯专家,此时也竖起大拇指,承认道:"这样的技术水平,在西方国家也算得上一流专家!" 谁能想到,那位拯救价值数百万直升机的技术能手,曾经只是一名厨房里的炊事兵。1970年,芮银超出生在江苏连云港灌南县一个普通家庭,父母经营着一家小餐馆,日子过得不温不火。作为家里的独苗,父母希望他能继承家业,留在身边安稳度日。 然而,少年芮银超心中却埋藏着一个军人梦。为了这个梦想,他坚持锻炼身体,每天关注征兵通告。十七岁那年,家乡终于发布了征兵信息,他兴冲冲地报名参加。谁知命运弄人,麦收时节他帮父母割麦子,身上长了许多水泡,医生误以为他患有皮肤病,第一次应征失败。 次年再次应征,却被告知灌南县没有征兵计划。这一打击让芮银超备受煎熬,他不断问父母:"我就想当个兵,怎么就这么难!"父母劝他放弃从军梦想,安心继承家业,但芮银超始终坚持。第三年,他终于如愿入伍。 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往往比想象中更大。芮银超梦想成为空军飞行员,却被分配到炊事班,依然干着翻锅颠勺的老本行。每当忙完厨房工作,他就站在炊事班门口,望着远处训练的飞行员和翱翔的战机,内心的渴望愈发强烈。 芮银超深知,要成为飞行员,必须掌握扎实的高中数学和物理知识,而他只有初中学历。于是,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借阅高中教材,挑灯夜战背诵计算公式、方程式。在掌握高中知识后,他开始攻克飞机专业书籍。几年的刻苦学习,让他的知识储备快速增长。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考试和上级研究决定,芮银超从厨师成功转岗为直升机特设师(机务员)。按照空军不成文的规定,没有经验的机务员需要旁观学习4年。芮银超老老实实地在直升机旁边观察了整整4年,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积累了宝贵经验。第5年开始,他才跟在师傅后面做基础辅助工作,师傅耐心地传授给他飞机疑难杂症的处理方法。 出师后的芮银超对待工作极为严谨。只要发现飞机有故障,哪怕是微小问题,他也绝不放行,直到确认一切正常才签字放飞。这种近乎执拗的认真态度,让飞行员们称他为部队的"定海神针",看到他的签名就如同吃了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