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屡次感受到虚构的奥罗拉仿佛在揭示真实的伊丽莎白。须知,布朗宁夫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屡次感受到虚构的奥罗拉仿佛在揭示真实的伊丽莎白。须知,布朗宁夫人是在年逾四十时萌生创作此诗的念头,在这个年龄段,女性的生活与其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往往异常紧密。因此即便是最为严苛的评论家,在专注于作品本身的同时,也不免会偶尔触及作者本人。况且,伊丽莎白·巴雷特那独特的生活经历,无疑对其纯粹而独特的艺术才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早年丧母,私下里阅读了大量书籍;至亲的兄弟不幸溺水身亡;她长期饱受病痛折磨;专制的父亲依照传统方式,将她囚禁在温波尔街的卧室中。然而我们无需再次赘述这些广为人知的事实,而是应当去品读她本人如何描述这些经历对她产生的影响。“我只在内心世界中生活,”她写道,“或者,只沉浸于悲伤这一种强烈的情感之中。早在疾病将我与世隔绝之前,我已经习惯于独处。很难想象,世上还有比我更加孤陋寡闻、闭塞无知的女子,而此刻的我,已不再是青春年少。我在乡下长大,缺乏社交的机会,沉迷于书本与诗歌,在幻想中体验生活。时光就这样悄然流逝——后来我生病了……似乎再无希望(曾有那么一段时间,确实如此)踏出房门。于是,我开始感到愤懑不平……我即将离开这人生的舞台,却从未真正见识过这个世界的繁华——我不曾了解人性,我的兄弟姐妹对我来说只是空洞的名字,我未曾亲眼目睹过高山与河流,实际上,我什么都没见过。……你可知道,无知给我的艺术带来了怎样的不利?难道你看不出来吗?如果我继续留在这个囚笼之中,我将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进行创作——可以说,我是一个盲目的诗人。当然,不利条件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得到补偿。由于习惯于自我意识和自我分析,我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人类的主要本性做出了不少重要的推测。但是,作为诗人,我多么渴望用这些笨重、沉思、无效的书本知识,去换取一些对生活和人的真实体验,去换取一些……”她的话语在此中断,留下了一串省略号。我们借此机会,再次回到《奥罗拉·李》的世界之中。

——伍尔夫读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