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仅仅20年,极盛的明军就在土木之变中惨败? 1449年8月,土木堡战场上尘土飞扬,二十万明军溃不成军。明英宗朱祁镇坐在地上,盘腿等死,任由瓦剌士兵将他俘虏。当这位大明天子被带到也先面前时,一个庞大帝国的历史进程已然改变。而这一切,距离永乐大帝朱棣驾崩仅仅二十余年。 在永乐年间,明朝军事实力达到巅峰。朱棣曾五次亲征漠北,威震蒙古诸部。洪武十次北伐加上永乐六次征伐,使蒙古已无力南下中原。尤其是蓝玉取得的捕鱼儿海之胜,更是彻底击垮了北元势力,蒙古草原随后分裂为蒙古、鞑靼、瓦剌三股势力。 "不允许宦官过问政事!"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将这条铁律铸成大铁牌挂在宫中。然而到了朱棣时期,情况已悄然变化。由于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担心有人反对,特别信任宦官。他设立东厂,让亲信宦官担任提督,破了祖训。到宣宗时期,皇帝批阅奏章也交给宦官代笔,设立了司礼监职位,为宦官专权埋下隐患。 就是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个名叫王振的混混因犯罪被净身入宫。由于他读过书,略通文化,被派去教导年幼的太子朱祁镇。王振深谙投其所好之道,想出各种方法哄小太子玩乐,获得了太子的喜爱。1435年,年仅九岁的朱祁镇登基为帝,王振顺理成章地掌握了朝政大权。 "为何二十余年间,曾经战无不胜的明军会在土木堡惨败?"这不仅仅是战术失误那么简单。朱棣在位期间的战略决策已埋下隐患。他放弃了长城以北的部分地区,失去了重要缓冲带,让蒙古骑兵能轻易抵达北京城附近。更糟的是,明军战斗力在朱棣后期已开始下滑,从唐赛儿起义、越南、麓川等战役中可见一斑。 帝国表面仍繁荣昌盛,然而暗流涌动。年轻皇帝不理朝政,沉迷玩乐;宦官掌握实权,文武失衡;军队战斗力下降,而北方游牧民族再次崛起。这些隐忧在永乐盛世的光芒下并不显眼,却如暗礁般等待着帝国航船的撞击。当瓦剌太师也先率军南下时,积累二十余年的各种问题如同多米诺骨牌般依次倒下,最终酿成土木堡的惨败。 "吾替天下百姓除此奸贼!"1449年8月,土木堡战场上,禁卫军将领樊忠一声怒喝,挥起铁锤结果了王振的性命。这位权倾朝野的大太监,曾一手促成这场灾难性战役,却未能看到其影响深远的后果。 土木堡之变的祸根,始于王振对外交涉的强硬态度。1449年2月,瓦剌太师也先派使者携马匹出访明朝,名义上是进贡,实则是要赏赐。王振发现也先谎报人数和马匹,便大幅削减赏金。当也先为儿子向明朝求亲时,王振更是直接拒绝,认为"瓦剌蛮夷部落,怎配迎取大明公主"。这些措施彻底激怒了也先,同年七月,他以明朝减少朝贡赏赐为由,率兵进犯明朝。 面对边关告急,王振出于保护蔚州老家田产的私心,不断鼓动明英宗亲征。明英宗也年轻气盛,希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超越先祖。1449年7月15日,他下令亲征,带领王振和一百多名文武官员,率领约二十万大军出发,浩浩荡荡向大同进发。 但这支军队从一开始就问题重重。纪律涣散,后勤补给跟不上,士兵们甚至不知道要向哪里进兵。当大军接近大同时,看到路边阵亡士兵的尸体,士气更加低落。面对这种情况,瓦剌的也先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主动放弃大同,向后撤退。王振误以为也先害怕了,继续追赶,进一步掉入陷阱。 撤退时,王振的决策更加致命。大同总兵郭登提出了一条安全的撤退路线,但王振为了回老家显摆,坚持从紫荆关方向退兵。行进几十里后,又担心军队踩踏田地,又改回宣府方向。这一拖延给了瓦剌骑兵追击的时间。八月十三日,明军退至土木堡,一个四面环山、缺乏水源的险地。王振为等装珠宝的一千辆辎重车,强令大军就地驻扎。 当瓦剌切断水源后,明军已是困兽。也先假意和谈,故意让出水源,引诱明军士兵去取水。渴疯的士兵杂乱无章地冲向河边,此时埋伏的瓦剌骑兵杀出。二十万明军如同惊散的鸟群,溃不成军。 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朝廷立其弟朱祁钰为帝。十月,也先挟持朱祁镇兵临北京城下,却在于谦的坚守下铩羽而归。此战后,明朝战略转为防守,专注于修筑万里长城。朱祁镇被释放回国后又被软禁,直到1457年石亨发动"夺门之变",他才重新夺回皇位。复位后,他清算了包括于谦在内的支持朱祁钰的大臣,但也推行了"冠带荣身"赈灾制度,废除了殉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