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晓秋曾两次救下毛泽东,建国后主席接见其儿子:我给你两个特权! 1960年深秋的一天,中南海警卫战士看到一位来自湖南的农民站在大门外,坚持要见毛主席。这位名叫贺风生的年轻人面对警卫员婉拒的解释,不慌不忙地从怀中掏出一封泛黄的信件。警卫员打开一看,竟是毛主席的亲笔信!信中称呼收信人为"晓秋贤弟",末尾写道:"基层各项工作缺点,如有所见,尚望随时告我。" 警卫员立即将此事报告上级,毛主席得知后毫不犹豫地说:"原来是贺晓秋的儿子,他父亲两次救过我的命,说什么也要见一见!"贺风生很快被安排住进了中央办公厅的闯桥招待所,七天后,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 见面时,毛主席热情地握着贺风生的手说:"来了位家乡小客人。我昨天刚回来,就听说你要来见我,我就告诉秘书,请你来聊聊。远道而来的客人,哪能不见呢,更何况你还有五十根头发跟着我姓呢。" 毛主席口中的贺晓秋,究竟是何许人也?原来他与毛主席不仅是表兄弟,更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挚友。贺晓秋的母亲是毛主席的二姑妈,两人幼时在同一个班级共同学习了五年多的孔孟之书。虽然后来毛主席离乡求学,两人却始终保持着书信往来。1917年毛主席回乡为母亲文氏祝寿时,恰好遇见了前来祝贺的贺晓秋。临别时,毛主席特意将自己珍藏的一本《新青年》赠予贺晓秋,说:"现在的进步青年都喜欢看这本书,你也好好读读,有机会我们一起探讨。" 1925年,毛主席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特意找到了贺晓秋帮忙。在两人的努力下,当地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然而好景不长,湖南军阀赵恒惕感到恐慌,派民团前来抓捕毛主席。危急时刻,贺晓秋机智地让毛主席扮成郎中,与乡亲们一起将他用轿子抬出了韶山,躲过了民团的追捕。 第二次相救发生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毛主席受命组织秋收起义,途经湖南南县时被国民党特务盯上。危机时刻,毛主席想起贺晓秋已迁居附近的丁字堤,便前去求助。贺晓秋二话不说,立即带着毛主席进入山区,七绕八绕成功甩开了特务。临别时,贺晓秋还将身上仅有的几块大洋塞给毛主席作为路费,说:"这些钱你拿着,路上救急用。" 此后,由于帮助毛主席,贺晓秋也成为了反动派的抓捕对象。他不得不丢弃家中30亩良田,带着妻儿远走他乡,避难南县。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虽身居高位,但对曾两次救他性命的贺晓秋始终念念不忘。此前由于战乱,两人已失去联系多年。直到1949年,贺晓秋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激动地写信给毛主席。收到来信的毛主席同样欣喜若狂,立即回信表达问候之情。 那时,贺晓秋一家的生活十分困难。当年因帮助毛主席逃脱追捕,他被迫舍弃家中30亩良田远走他乡。更雪上加霜的是,他的儿子贺风生患上重病无钱医治。毛主席得知这一情况后,毫不犹豫地从个人稿费中拿出三百元寄给贺晓秋,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此后,贺晓秋常在信中向毛主席反映农村的真实情况,包括一些不合理的基层工作安排。毛主席虽日理万机,却都认真对待贺晓秋的每一封信,将其中反映的问题记在心里。然而,两位老友始终未能再见一面。1960年10月,贺晓秋不幸病逝,临终前叮嘱儿子贺风生:"有机会一定要到北京去,亲口向毛主席反馈基层的情况。" 贺风生带着父亲的遗愿来到北京,与毛主席见面。当晚八点,处理完公务的毛主席亲自前来看望他。贺风生首先告知毛主席父亲已经去世的消息,毛主席闻言遗憾地说:"应该给我拍个电报嘛,起码我可以发个唁电或送个花圈。"随后,毛主席邀请贺风生详细讲述农村的真实情况。 几天后,毛主席再次接见贺风生,直言道:"今天只我们俩人谈心,你不是说要向我反映下面的情况吗?你尽情地说,说得越详细越好,但要说真话,不能掺假。" 贺风生从布袋中掏出一沓饭票,递给毛主席说:"我想请您到我们那里,去吃几餐钵子饭。您去体验一下,吃食堂只能饿死人,食堂不散我不回去了。"他毫不掩饰地向毛主席反映了当时农村的困境:公共食堂的伙食极差,民众饥肠辘辘;部分干部却为了政绩浮夸虚报,捏造出几千斤亩产的虚假数据;甚至有干部为了开辟粮田,将他母亲的坟茔挖开。说到伤心处,贺风生忍不住潸然泪下。 听完汇报,毛主席眉头紧锁,随即郑重承诺要解决这些问题。后来,毛主席再次召见贺风生,告诉他:"你上次反映的情况,我已经和中央其他领导交换了意见,食堂也要解散了,你也可以回去了。"接着,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我给你两个权利,有困难可以随时找我,有什么情况也要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