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推动党建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两个重要支点。两者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工作方法、队伍力量等方面相辅相成。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既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有助于高校同步实现党建方法创新和思政育人质量提升,更好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责任。

守正创新,筑牢“党建+课程建设”阵地

课程是高校育人最基本、最普遍的组织实施形式,更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高校应筑牢“党建+课程建设”阵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课程高质量建设,实现人才培养有力度。一方面,要高水平推动思政课程建设,建强育人主阵地。包括,党委书记带头讲思政课,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主题教育、党日活动等,以党建赋能政治强、信仰牢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效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另一方面,要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拓宽育人大场域。高校应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组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企业导师”的教学团队,选派党性修养高、理论素质强的思政课教师与优秀专业课教师组成课程思政建设指导小组,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通过党员教育、理论培训、经验交流等形式,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自觉和综合能力,让党建引领与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价值培育同频共振。

固本培元,筑实“党建+学生管理”要地

学生管理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育人目标的精准实现。建议以党建工作的开展为着力点,筑实“党建+学生管理”要地,实现立德树人有深度。一是将党建贯穿学生日常管理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在入学教育、主题活动、毕业教育等各环节,充分体现党建引领作用,筑牢学生信仰之基。尤其是要注重学生党支部建设,鼓励学生党员带好头、做表率,有效发挥出朋辈引领的作用,提升学生管理实效。二是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创新工作方法,让党建活动融入学生社区,走近学生生活与学习。同时,依托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公共服务平台,紧扣学生成长需求,构建融目标管理、过程控制和评价反馈于一体的“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社区管理体系。三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加强队伍建设。量化、客观、全面评价党员干部、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等主体的学生管理工作成果。在学院内部构建起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通的监督检查与考核评价体系,以考核倒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落实。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评价,以效果为导向优化“党建+学生管理”的融合。

启智润心,筑强“党建+理论宣讲”高地

如何在讲好党的创新理论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于高校而言,应以党建为引领,筑强“党建+理论宣讲”高地,助力思想传播有热度。一要解决好“谁来讲”的问题,让宣讲队伍“强起来”。实践中,高校党委领导应带头讲好“开学第一课”,实施思想引航工程;组建学校理论讲师团,把基层党组织书记、优秀党员干部、思政课教师、专兼职团干部等纳入其中,共同讲好党的创新理论;邀请专家学者和行业劳模,立足专业特色,讲好劳模故事,传播工匠精神和科学家精神;选拔优秀学生党员、学生骨干,讲好青年故事,以“青言青语”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二要解决好“讲什么”的问题,让宣讲内容“实起来”。既要突出政治性,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又要突出“青年味”,聚焦学生关心关注的时代热点、存在的现实困惑等,用“身边人”“身边事”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刻意蕴。三要解决好“如何讲”的问题,让宣讲形式“活起来”。创新宣讲形式,将宣讲场所搬到革命遗址、纪念场馆、田间地头,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打造“思政+”“云微课”等特色课堂,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

凝心聚力,筑广“党建+社会服务”园地

高校应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筑广“党建+社会服务”园地,赋能地方发展有温度。一是构建服务理论宣传实践体系。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思政课教师和学生骨干“送课出门”,走进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家书屋、居民议事厅等,与基层群众面对面把理论讲透、心贴心把政策说清,助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构建服务决策咨询实践体系。以服务科学决策和改革实践为目标,依托校企合作、校地共建、产教融合等模式,深入开展政策、理论、战略、前沿研究,强化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各领域发展。三是构建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体系。强化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教育指导,提高师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常态化长效化开展耕读教育、下乡支教、志愿服务等活动,鼓励和带领学生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专业之长,为乡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一展才华。

蒋星星吴雪芬(作者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受2024年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