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兼具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要保持其生命力和鲜活度,离不开持续的文化滋养与赋能。以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应坚持一元化与多样性相结合,坚持意识形态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融合,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原则,确保课程既有高度,又有深度,还有温度,进而做到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动人。
坚持一元化与多样性相结合。以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应坚持一元化与多样性相结合,科学处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与多样化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当前,思想文化领域空前活跃,多样文化和多种价值观交织激荡,形成了复杂的意识形态新场域。以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文化,准确辨识各种文化和社会思潮的性质,消除不良思想对学生的侵蚀。其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文化的多样性赋予了文化生态系统内在的活力,是思想活跃和文化繁荣的重要表现。在课程讲授中,应结合具体主题、章节和模块,借鉴不同文化形态的精华,实现以文化人。一是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深厚根基。重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融入课程、教材和课堂,启发学生、浸润心灵。二是要以革命文化厚植红色底蕴。充分发掘革命文化的独特价值和育人功能,用好用活国家红色基因库,讲述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和英雄的故事,筑牢学生的信仰根基。三是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创新活力。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选取生动素材,生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展现成就背后的思想伟力和精神力量,提升课程的创造力和吸引力。
坚持意识形态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融合。意识形态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从不同角度共同构筑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属性。以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既要遵循意识形态性的本质要求,也要兼顾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基本标准。首先,以意识形态性统领思想性和艺术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这一特性不仅决定了课程的话语体系和性质,也赋予其独特的使命与责任。在课程讲授中,必须根据意识形态需求和政治需要,合理开发利用相关文化资源。只有那些代表社会发展前进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成果,才能被借鉴和吸纳。其次,以思想性观照意识形态性和艺术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单靠意识形态灌输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要想真正打动学生,还需借助柔性力量,即思想性来引导和催化。以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应注重彰显思想性,通过引入更多体现民族精神、反映国人情感追求以及与学生的尊严、心灵和终极价值紧密相连的优秀文化作品,引导学生立足社会现实展开思考,激发他们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理想境界和崇高信念的深刻领悟与追寻。最后,以艺术性烘托意识形态性和思想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一项具有强烈意识形态性和思想性的活动,更是一门塑造灵魂的独特艺术。以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应坚持“两个融合”以提升其艺术性。一方面,推进思想观点与艺术作品相融合,将相关思想观点巧妙融入文学、历史、影视、音乐等文化作品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同;另一方面,推进技术与艺术相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推动实现文化内容的可视化和图谱化,使课程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以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应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既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将中国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转化为增强教学实效的有效载体,也要广泛借鉴全球文明的优秀成果,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球话语表达,展现其兼容并蓄的国际视野。首先,发挥中国文化主体性,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培根铸魂。文化主体性凝聚着国家和民族最深层的认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精神支柱。确立了文化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便拥有了稳定的归属感和内在的持续动力。因此,以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坚守民族性,以中国文化的本体定位、价值坚守和理念革新为基础,通过发掘中国文化生态系统中不同类型的文化因子、教育理念和话语体系,展示文化成果、传播文化精神,培养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理性平和的文化心态。其次,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球视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理性借鉴世界先进文明理念、文化成果和传播经验,突出人类价值共识的表达,培养大学生世界意识、国际视野和开放胸怀,提升学生的人类关怀精神。
刘艳(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维一体’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M202110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