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896年,慈禧太后身边的小太监寇连材被押送刑场。临刑前,他从容不迫,整理好衣冠

1896年,慈禧太后身边的小太监寇连材被押送刑场。临刑前,他从容不迫,整理好衣冠,坦然地朝皇宫的方向拜了9拜,再朝父母的方向磕了3个头,自言自语道:如此,足千古了。

1878年的秋季的一个雨夜里,昌平县的一个小山村中诞生了一个孩子,名叫寇连材。寇连材的祖上可以追溯到北宋真宗时期的宰相寇准。只是家族传承,渐渐的不再有为官者,现下里也不过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了。

寇连材自小就聪明伶俐,表现出非常的才智来。村民们都觉得这样的孩子如果没有机会读书,实属是埋没了。寇家父亲犹豫再三,还是咬着牙送孩子去书院念了书。

如果人生平稳顺遂,也许寇连材未尝不能考取功名,光耀门楣。然天不随人愿,15岁那年,村里搬来一户地主,仗着自己有亲属在县衙当差,不把平民百姓放在眼里,后来还直接侵占了寇连材家的田地。

寇连材家只是普通的务农者,这样一来,家里就完全丧失了生活来源。寇父无奈之下将地主告到了县衙门里,等来的却不是冤情昭雪,而是一顿不问青红皂白的滥揍。

回到家时,寇父已经遍体鳞伤,口吐鲜血。硬撑了两个月后,便撒手仁怀了。寇连材为了逃避地主的后续打压,只好带着家人跑到了北京西郊的棚户区,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

好在寇连材总算是上过学,捉襟见肘之下,全靠他帮人写写字、卖卖画,以维持生计。也是在这一阶段,在朋友的介绍下,寇连材结识了他的贵人——瑞保。

此时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晚清的战乱混局中,资本主义列强都对中国这块肥肉虎视眈眈,想要分一杯羹。清廷软弱,慈禧太后牢牢地把握着政治大权,一味地退让求和,想要用金钱、领土换取政治上虚假的平静。

在这种情形下,想要通过正常的仕途取得功名利禄,几乎没有机会。反而在慈禧的掌控下,得宠的宦官能够得到无比的财富和地位。瑞保就是其中一人。

瑞保结识了寇连材后,也非常赏识他的才华,一番操作后,寇连材进了清廷,成为了一名太监。

寇连材为人正直,进入宫廷之后并没有如瑞保所想,能够为他所用。如果瑞保继续当权,也许寇连材会永无出头之日。但巧合的是,瑞保一次不查,言语中的疏忽触怒了慈禧太后,被治了罪。

这下寇连材终于有机会在慈禧面前做事了,这位太后也对他的学识、才华,欣赏不已,几番提拔,甚至有些无关紧要的公文都可以由他直接批复,还顺便帮寇连材平反了他父亲的案子。

荣宠之下,寇连材终于解决了生存难题,心里又重新想起了自己念书的初衷,想要一展宏图之志。于是他主动请命,想去皇帝身边工作。

慈禧自然是同意了。其实她也有自己的政治目的,就是让寇连材暗中为她监视光绪皇帝的一举一动。只是正直的寇连材又要让人失望了。

在光绪皇帝身边时,正逢中午甲午战争,寇连材日夜陪伴着这位帝王,目睹他为国事殚精竭虑,操劳不已,心里不由触动,渐渐的倒戈了,全心全意地辅佐起这位他心里的明君来。

另一边慈禧太后却骄奢淫逸,甚至把军费都用来吃喝玩乐了,最终水军战败,导致了《马关条约》的签订,继而直接促成了光绪帝不得不推行维新变法。

但慈禧唯恐变法之后,清廷的政治权力会就此转移,朝中被此危机利益者也蠢蠢欲动。维新变法推行的并不顺利,眼看维新变法就要胎死腹中了,寇连材满心忧虑,却一筹莫展,决定唯有以身殉谏,以全自己的忠贞爱国之心。

他周密的安排了自己的身后事,将家人一一安顿,便开始提笔写下一封千言书。书中内容包括请求慈禧不要独揽大权,耗费钱银于享乐,与列强之争当力保领土完整等等十余条,字字恳切,条条皆是呕心沥血之言。

慈禧太后收到这封千言书后,勃然大怒,这个一直为权力所深深吸引的人,无论如何都听不得别人让她放下权力,还政于帝王。

她命人传来寇连材,说内侍太监按律法不能妄论国事,应当以斩首之刑处之。寇连材一脸平静,仿佛对这个结局一点儿也不感到意外。

1896年3月,又是一个阴雨天,怀塔布担任监斩官,在刑场处死了这位忠良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