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救命的恩人,一个是背叛的仇敌,在刘邦登基后,面对这两个人,他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杀了丁固,赏了雍齿,那么刘邦的帝王心术,究竟是冷血,还是深谋远虑? 丁固这位在史书中面目模糊的项羽军将领,并非出身名门望族,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角色,却在睢水之战后的,扮演了足以改写历史走向的关键角色。 那是刘邦军事生涯中的一次惨败,汉军主力几乎覆没,他本人仓皇逃窜,情势危急万分,当时丁固奉了西楚霸王之命,负责追击这位未来的汉高祖。 千钧一发之际,追兵将至,刘邦的性命几乎悬于一线,可就在这时,丁固却勒住了缰绳放走了刘邦。 谁知世事流转,昔日仓皇逃命的刘邦最终登上了皇帝宝座,丁固大概以为自己当年的“义举”足以换来封赏,于是也兴冲冲地前来向新朝天子请功。 然而,等待他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冰冷的镣铐和最终的死亡判决,刘邦将丁固投入监狱,并很快将其处死,他给出的公开理由是丁固对项羽“不忠”。 刘邦向天下臣民昭示,像丁固这样不能忠于旧主的人,即便对自己有恩,也绝不能容忍。 其实这显然不是一次简单的恩将仇报,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表演,在新朝初立、人心浮动之际,旧楚、旧齐等地的势力尚未完全归心,甚至在功臣集团内部也潜藏着各种不满和观望。 刘邦深知,仅仅依靠武力征服是不够的,治理偌大一个国家,更需要政治智慧、怀柔政策与必要的权谋策略,处死丁固,正是他运用纯熟统治手段中“立威”的一环。 通过斩杀一个曾对自己有“放生之恩”的人,刘邦传递出一个极其明确且强硬的信号,衡量臣子价值的最高标准是“忠诚”,任何形式的不忠,无论对象是谁,都将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这无疑是对那些可能心怀二意、蠢蠢欲动的旧部属和新降臣的巨大震慑。 如果说处死丁固展现了刘邦冷酷无情、严明法纪的一面,那么他对雍齿的处理,则将“施恩”的政治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呈现出令人惊异的反差。 雍齿这个名字对刘邦而言,恐怕不仅仅是旧怨那么简单,简直是刻骨铭心的耻辱和仇恨,雍齿是沛县本地有名望家族的子弟,早年通过王陵的关系与刘邦相识。 在刘邦尚未发迹、甚至只是个小小亭长时,雍齿的社会地位可能还高于刘邦,也正因如此,当刘邦在沛县揭竿而起时,雍齿骨子里就透着不服。 他抓住刘邦外出作战的机会,悍然发动背叛,裹挟着刘邦的家乡丰邑投靠了魏国将领周市,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蓄谋已久的反叛。 雍齿熟悉沛县情况,他的倒戈给初期的刘邦集团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和沉重的打击,使得刘邦丢掉了自己最初的根据地,更甚的是,雍齿还曾俘获过刘邦的家人,这无疑是奇耻大辱。 在军事上,雍齿也并非等闲之辈,他凭借对丰邑的掌控和一定的军事才能,曾多次挫败刘邦夺回城池的努力。 刘邦恨雍齿入骨,却又无可奈何,为了夺回丰邑,甚至不得不放下身段去求助项梁,从此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于这位楚国名将之后。 可以说,雍齿的背叛,对刘邦早期的事业发展和个人情感都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按常理推断,这样一个仇深似海的叛徒,一旦落入刘邦手中,必然难逃一死,甚至可能遭受极刑,然而在刘邦称帝之后,不仅没有清算雍齿,反而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重赏雍齿。 他下令封雍齿为什邡侯,食邑高达两千五百户。在汉初开国功臣的排位中,雍齿竟然名列第五十七位。 这难道是刘邦真的“原谅”了雍齿,展现出了过人的“胸襟”吗?恐怕并非如此,这背后同样是冰冷的政治算计,只不过这一次运用的是“施恩”的策略。 当时,天下初定,但人心并未完全安定,许多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们,因为尚未得到及时的封赏,心中充满了疑虑和不满,甚至开始私下聚集,议论纷纷,隐隐有哗变的风险。 这对于一个刚刚建立的新生政权来说,是极其危险的信号,刘邦敏锐地察觉到了这股暗流,而封赏雍齿,就是他开出的一剂猛药。 这步棋的精妙之处在于其传递的信号,像雍齿这样曾经让我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的死敌,如今我都能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和丰厚的赏赐,那么你们这些忠心耿耿、劳苦功高的功臣们,又怎么会担心被亏待呢? 通过对仇敌异乎寻常的宽容和奖赏,刘邦有效地缓解了功臣集团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打消了他们的疑虑,避免了一场潜在的内部动乱。 此举表面上似乎展现了刘邦宽广的胸怀,实则是一次极其高明的政治操作,旨在收买人心,稳定政权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