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认知里,糖尿病与高血糖紧密相连,然而,许多糖尿病患者却常常要面对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低血糖。血糖值低于正常范围(一般指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8mmol/L)为低血糖,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严重时还可能危及生命。了解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对于有效预防和应对低血糖至关重要。
药物使用不当导致低血糖
1.胰岛素过量或注射方式错误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但如果使用剂量过大,例如患者因为对自身血糖控制情况判断错误,盲目增加胰岛素剂量,就会导致血糖快速下降。
此外,胰岛素的注射方式也会影响其吸收效果。对注射部位选择不当,如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会导致局部脂肪增生或萎缩,影响胰岛素的吸收速度和吸收量,进而引发低血糖。
2.口服降糖药使用不规范
部分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药物,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如果患者不按照医嘱服药,擅自增加剂量,就极易引发低血糖。另外,一些新型降糖药如格列奈类药物,其作用特点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但如果患者在用药后没有及时进食,就可能在药物发挥作用时出现心慌、手抖等低血糖症状。
饮食失衡导致低血糖
1.进食量不足
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饮食,但如果过度节食,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过少,无法满足身体对能量的需求,就容易发生低血糖。例如,一些患者为了快速降低血糖,大幅减少主食的摄入量,又没有通过摄入其他食物补充足够的能量,在药物作用下,血糖就会持续下降。
2.饮食结构不合理
如果饮食中没有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而摄入蛋白质和脂肪相对较高,身体在代谢过程中就无法及时获取足够的葡萄糖来维持血糖水平。例如,长期以摄入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为主,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血糖升高,但也增加了低血糖的发生概率。另外,食物的种类和烹饪方式也会影响血糖的吸收速度,如食用过于精细的食物,消化吸收速度快,可能导致餐后血糖快速上升,但随后又会迅速下降,引发反应性低血糖。
运动不当导致低血糖
1.运动强度过大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但如果运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身体会消耗大量葡萄糖,而此时如果没有及时补充能量,就容易发生低血糖。
2.运动时间不当
在胰岛素或降糖药物作用的高峰期运动,会进一步增强降糖效果,从而引发低血糖。此外,空腹运动也是导致低血糖的常见原因之一,空腹时体内血糖储备本就相对不足,运动时血糖消耗加剧,就很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
其他因素导致低血糖
1.肝肾功能异常
肝脏是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具有储存和释放葡萄糖的功能。肝功能受损,肝糖原的合成、分解和转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无法及时释放足够的葡萄糖来维持血糖稳定,从而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肾脏在胰岛素和降糖药物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肾功能不全时,胰岛素和降糖药物的排泄减少,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延长,也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概率升高。
2.饮酒
酒精抑制肝糖原分解(即肝脏释放葡萄糖的过程),空腹饮酒会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醉酒可能会掩盖低血糖症状,从而延误治疗时机。例如,糖尿病患者饮酒后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可能会觉得这只是酒精的作用,而忽略了可能发生低血糖。
3.激素水平变化
人体有多种激素参与血糖的调节,当这些激素水平发生变化时,也可能导致低血糖。例如,糖尿病患者在夜间睡眠时,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升糖激素分泌减少,而胰岛素的作用相对增强,如果患者晚餐进食过少或用药不当,就容易在此期间发生低血糖。此外,一些糖尿病患者患有像关内分泌疾病,如患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由于激素分泌不足,也会影响血糖的调节,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低血糖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不容忽视,它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心慌、手抖、出汗、头晕等不适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发昏迷、抽搐,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应充分了解低血糖发生的原因,严格遵医嘱用药和饮食,合理安排运动,定期监测血糖,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保障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低血糖的潜在因素,从而更好地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