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点美国扬言不需要同中方达成贸易协议近日,美国政府一系列贸易政策引发全球关注,特别是特朗普政府扬言不需要同中方达成贸易协议,并不断挥舞关税大棒。这一做法看似强硬,实则短视,不仅难以实现其所谓的经济目标,还将给美国自身乃至全球经济带来诸多负面效应。
从数据来看,美国消费者已明显感受到关税政策带来的压力。4月美国进口订单量暴跌64%,出口也缩水30% ,进口货物量的暴跌并没有让物价稳定,反而一路飞涨,美国消费者实实在在地成了这场关税大战的“冤大头”。原本充实的货架变得空空荡荡,日常购物的开支却大幅增加,民众生活压力剧增。这与特朗普政府所宣称的通过关税保护本土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四位经济学家在2018年发表的论文指出,四分之三的美国人从中美贸易中获益。尽管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民众实际收入持续减少,但这并非贸易本身之过,而是美国内部经济结构和分配机制的问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也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美国获得的整体福利增加明显,美国真正的问题在于没有处理好对底层民众的关照,而非贸易不平衡。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核心依据是将贸易逆差视为美国经济的“出血点”,当作“外国占美国便宜”的证据,这一观点完全忽视了国际收支的整体状况。事实上,凭借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收入以及海外投资等,美国在全球经济循环中占据显著优势。仅2023年,美国服务贸易顺差就高达2780亿美元;2024年,美国企业海外利润高达6320亿美元。把贸易逆差当作“国家经济负担”,坚信“关税能够扭转局面”,这种片面认知不仅低估了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也未能正视美国经济已从制造业主导转向服务业等优势领域的现实。试图借助“关税大棒”找回制造业“昔日辉煌”,这种被经济学家认为“存在根本逻辑错误”的政策思路既无法达成预期目标,还可能对美国经济的优势根基造成长期损害。
关税本质上是对进口商品征税,最终成本往往转嫁到美国消费者身上。2018年,美国钢铝关税的实施直接推高了汽车、建筑等行业的生产成本,导致消费者支付更高价格。如今“对等关税”全面实施,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将进一步推高通胀,中低收入家庭首当其冲。美国大西洋理事会高级顾问哈伦·阿尔曼警告,这会加剧社会不平等,削弱消费能力,2025年经济增长率下降0.5个百分点。自特朗普今年2月首次发出关税威胁以来,美国股市已损失了超过3万亿美元。
此外,美国的贸易伙伴也不会坐以待毙,必然会采取反制措施。白宫签署关税行政令后,加拿大总理即刻表示将采取反制措施,欧盟也拟定了强有力的反制计划。一系列报复措施,可能导致美国出口商品在海外价格上涨、需求下降,使得“制造业回流”更加遥不可及。美国若继续在关税战的道路上一意孤行,无疑将重蹈上世纪30年代《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覆辙,当时美国大幅提高关税引发全球贸易战,加剧了大萧条。如今历史的教训仍历历在目,美国不应再犯同样的错误。
特朗普政府扬言不需要同中方达成贸易协议并推行关税政策,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短视行为。美国政府应该摒弃这种错误的政策导向,以更加理性和务实的态度看待国际贸易,通过加强自身经济结构调整、改善国内分配机制等方式来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试图通过关税壁垒来转嫁矛盾。只有这样,美国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全球经济也才能在稳定的贸易环境中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