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红军万里长征胜利后的一天,延安某单位放哨的儿童团拦住了一个十来岁的小孩。“站住!干啥的?”“我来送信的,我可是名老红军呢。”那小孩回答。 1936年深秋,延安的风卷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干燥和清冽。红军万里长征胜利后,这片黄土地成了中国革命的心脏。一个十岁左右的黑瘦小男孩,穿着打着补丁的军装,风尘仆仆地赶路。他叫向轩,此刻手中揣着一封关系重大的信件,是他舅舅贺龙亲自交给他的。 向轩走得很急,却很稳。这不是他第一次送信,但这一次格外重要。贺龙曾叮嘱他:"这封信不能托给别人,电报又怕被敌人截获,只能你亲自送去。路上小心,别让信件沾上半点灰尘。" 经过数日跋涉,向轩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可就在他准备进入建筑物时,两个和他差不多大的儿童团战士拦住了他的去路。 "站住!报上名来!"一个儿童团员高声喊道,声音稚嫩却透着认真。 向轩昂首挺胸:"我是红军战士,来送信的。" 儿童团员们面面相觑,随即哄笑起来:"红军?就你?别吹牛了,谁信啊?我们年龄差不多,凭什么你是红军,我们只能当儿童团?" "我真是红军!我随队长征过来的,爬过雪山,走过草地!"向轩急得脸红,声音也大了几分。 正闹得不可开交,毛泽东恰好路过,被这场争执吸引了注意。他走过来,笑眯眯地问:"你说自己是红军?有何证据?" 向轩看见毛主席,丝毫不慌,挺直腰板回答:"我参加过长征,爬过雪山,走过草地。" 毛泽东打量着这个黑瘦精干的小男孩,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这话若是真的,那自然是红军。可年纪轻轻,谁能给你作证?" "我的大舅是贺龙,他可以作证!"向轩毫不犹豫地回答,声音坚定有力。 "贺龙?"毛泽东眼睛一亮,"好个犟伢子,原来是贺胡子家的人,信了!" 毛泽东接过向轩递来的信件,发现尽管路途遥远艰难,信件却保存得完好无损,连一丝污迹都没有。他不禁对这个年幼的红军战士刮目相看。 向轩松了一口气。这并非他第一次因年纪小而被质疑身份。自从1935年冬天,9岁的他随红二、六军团踏上长征之路以来,他就习惯了这种目光。作为长征队伍中最小的一员,他一路走过滚滚河流,翻过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硬是凭着一股倔劲,完成了这段被称为"人类史上最伟大远征"的旅程。 当时,红军行军途中敌军围追堵截,向轩的脚被血泡磨烂,伤口裂开,旧伤复发,每走一步都疼得钻心。但他从不喊苦,也从不掉队。贺龙见他年纪小,特意分了一匹骡子给红小鬼们轮流骑。可向轩却常常是那个牵着缰绳走在马前的人,让给别的伙伴骑。 向轩在延安的那次相遇后,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但他的红军身份并非一朝一夕所得。若要追溯这位"中国最小红军战士"的故事,我们得回到他那充满血与火的童年。 向轩出生在湖南桑植洪家关,这个普通山村里走出了不普通的人物,其中就包括他的舅舅——用两把菜刀杀出一条革命路的元帅贺龙。向轩的母亲贺满姑是贺龙的二姐,怀着他时仍在打游击,子弹呼啸、枪声轰鸣是向轩在母腹中听到的"摇篮曲"。落地仅数日,母亲就英勇牺牲,连一口母乳都未曾喝足。 此后,姑姑贺英接过这个襁褓中的孩子。在枪炮声中长大的向轩与普通孩子截然不同,四五岁就能扣动扳机,家中手枪常被他偷去对着树杆一通乱射。 1933年5月的那个夜晚,永远改变了向轩的命运。游击队在洞长湾投宿,因叛徒许璜生的出卖,敌军夜袭而来。贺英闻声而起,右腿中弹仍坚持战斗。敌人的一声狞笑:"贺寡妇在高头,抓活的!"让年仅七岁的向轩看着贺英胸腹连中数弹,倒在血泊中。 临死前,贺英把两支枪和几块银元塞到向轩怀里,艰难地说:"走!去找你大舅,报仇!"用尽最后力气将他推开。向轩在夜色中跌跌撞撞前行,右脚也被子弹击中,昏死过去,后被廖汉生救回。 向轩醒来后,红着眼睛、颤着声音,把那血腥一夜告诉了贺龙,双手捧上两支枪和四块银元,泪水混着血污流了一脸。贺龙问众人:"大姐他们牺牲了,你们怎么办?还干不干?"年仅七岁的向轩站出来,右手高举过肩,声音虽小却坚定:"干!" 从那天起,向轩正式成为红军中的一员,跟着大舅贺龙当了一名勤务兵。虽然个子刚过桌沿,腰间别着把木枪,却参与了真正的战斗,成了"红小鬼"中的一员。 但这个"小红军"也有调皮的一面。一次,他领着几个同伴去河边钓鱼,发现了一片土豆地,便一阵翻找,塞满衣兜。地主告到红军那里,贺龙拽起向轩去道歉赔偿,回来后甩手就是一巴掌:"罚站三小时,不然别吃晚饭!"还严厉教导他:"你是红军,红军就得守规矩。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是纪律。再犯,还得挨巴掌!" 1935年冬,九岁的向轩随红二、六军团踏上万里长征路。冬天的山路风如刀割,冰冷刺骨,即使身强力壮的战士行军都艰难,更何况是个半大孩子。贺龙心疼,让他跟自己同睡一铺。向轩有个毛病——尿床,一次夜里看见大舅在河边搓洗被单,冻得手指通红,他暗暗发誓:"再也不跟大舅一起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