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生了三个娃,居然没‘妈味’?” 这事儿本身就挺有意思。苗苗这案例,最近被大家翻

“生了三个娃,居然没‘妈味’?” 这事儿本身就挺有意思。苗苗这案例,最近被大家翻来覆去地讨论,核心就一个:钱。仿佛有了钱,就能解决一切育儿带来的“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身材走样、蓬头垢面、满嘴孩子经…… 难道真的钱是万能的? 咱们得先琢磨琢磨,“妈味”这词儿,本身就有点意思。谁规定的当妈就得放弃自我?头发乱点儿,衣服宽松点儿,聊天三句不离孩子,就一定是“妈味”? 这逻辑,怎么看怎么像刻板印象。 退一步讲,就算真有“妈味”,那又怎样?这就像说吃饱了会打嗝一样,纯属自然规律。你非得憋着不打嗝,最后难受的还不是自己? 可偏偏就有人,比如苗苗,就好像打破了这个“规律”。三个娃,依然光鲜亮丽,跟没生过似的。于是,大家就开始琢磨:怎么做到的? 答案似乎显而易见:钞能力。 有钱能使鬼推磨?未必 钱确实能解决很多问题。请保姆、育儿嫂,解放时间精力;上早教、吃好的、穿贵的,孩子不用你操心;不用为柴米油盐发愁,自然心情愉悦,容光焕发。 这逻辑,没毛病。 但问题是,这逻辑太简单粗暴了。 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钱,是不是有点偷懒? 难道那些没钱的妈妈,就注定逃不过“妈味”的魔咒? 肯定不是啊! 有多少妈妈,精打细算,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同时还能保持自己的爱好和追求。 她们或许没有苗苗那么光鲜亮丽,但她们身上散发出的,是另一种魅力:坚韧、乐观、充满活力。 这可不是钱能买来的。 别把“妈味”妖魔化了! 说到底,“妈味”这词儿,本身就带点歧视的意味。 好像当了妈,就得牺牲自我,变成一个面目模糊的“育儿机器”。 这公平吗? 社会应该给妈妈们更多理解和支持,而不是贴标签、下定义。 不管有钱没钱,不管有没有“妈味”,每个妈妈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努力生活。 这才是最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佩的。 与其纠结“妈味”,不如多想想怎么创造一个更友好的环境,让妈妈们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钱,只是工具,不是万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