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河南一个50岁光棍,捡回1名女婴。不料,送她读书后,她竟怒问:“穷到捡破烂,为什么还捡我回来?”没想到,后来,她却用自己的双臂,把养父高高举起。 没人知道那天到底是怎么回事,反正婴儿没了父母,没人管,养父就背起了责任。 大家都知道,农村里捡个孩子,生活并不会因此变得好过。 那年,河南的农村人均年收入不到两千,收入最低的男人,一个月挣不到八百块。 养一个孩子,孩子吃喝,学费医药,再加上从农村到城市的辛酸跋涉,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97年,河南农村的经济状况,糟糕到让人咂舌。 官方数据显示,人口结构严重失衡,男人比女人多了12%。尤其是50岁以上的单身男人,达到300多万。 而农村的文盲率高达38%。这么低的文化程度,连简单的收养手续都搞不定。 那时《收养法》还不完善,收养并不需要走正规程序,很多家庭依靠的是“事实收养”,只要不出事,没人管。 养父也清楚,捡个孩子,要面对的就是这样没完没了的艰辛。 但这艰辛可没什么退路,养父在砖窑厂打工,日薪5元。 捡到婴儿后,他带着孩子跑工地,起初只是端水洗菜,后来帮着搬砖。 12岁那年,女孩开始每天搬砖,一天能挣2块钱,这是他的生活。 养父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过得有多好,只希望孩子能长大,有自己的活路。 那孩子一生病,几乎就没了治愈的希望。 3岁时,孩子得了肺炎,养父跑遍了村子,借到了200元的药费,这在当时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2003年非典肆虐,他拼尽全力给孩子治肝炎,花了1.2万元。 那时农村的医疗资源极其匮乏,合作医疗覆盖率只有12%,能享受的保障几乎为零。 到了2004年,孩子考上了高中,学费每年1800元。 养父几乎倾尽全力,卖掉几乎所有能卖的东西,可为了凑学费,2004年,他甚至卖了肾。 肾源交易在当时约为1.5万元,但这样的代价,换来的不过是未来的恶果。 2006年,他因卖肾患上尿毒症,开始走进了自己最难熬的岁月。 进入青春期后,女孩开始叛逆,因养父拒绝让她辍学去打工,女孩质问:“穷到捡破烂,为什么捡了我?”她的心里满是疑问。 养父看到这些,心里也不好受,可他并没过多反驳,因为生活已经,紧张到无法再讲道理。 两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女孩跑去城里,养父只能在家干着干不完的活,默默承受。 2010年,养父的病情加重。 每个月透析费3000元,女孩虽然回来了,但每月仅能挣800元,根本支付不了医药费用。 到2012年,养父的肾衰竭严重,女孩为筹集15万元的手术费,甚至抵押了自家的房屋。 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而养父的生命,几乎就在这笔钱中一线生死。 生活仍在继续,2015年,养父中风瘫痪,女孩选择辞去工作,回到家里照顾。 她每天忍受生活的重压,一次次给养父喂饭、擦身、做运动。 生活从未给她喘息的机会。 到了2020年,养父突然心梗发作,女孩背着他跑了三公里去卫生院。 这个画面成为了情感的救赎,成千上万的人为之动容。 河南农村的收养政策,也在悄然改变。 2009年,《收养法》修订,要求收养人的年收入,至少要达到当地平均线的1.5倍。 而在河南这个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这个标准意味着,更多的家庭无法通过,正式渠道收养孩子。 即使已经收养的孩子,许多家庭也无法顺利,为他们办理户口。 这个家庭的孩子,直到2018年才得以补录户口。 2013年,养父依旧在生活中苦苦挣扎,2023年,养父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女孩每月靠1300元农村低保支撑全家。 她无法外出打工,生活过得相当拮据,家庭年收入不到3万元。 即便如此,女孩没有放弃养父,也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 依然坚守着那份深沉的亲情,无论生活多么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