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如果1947年没有那场“印巴分治”,今天的南亚地图或许会截然不同——一个囊括印度

如果1947年没有那场“印巴分治”,今天的南亚地图或许会截然不同——一个囊括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超级国家将横空出世,人口逼近20亿,国土面积接近400万平方公里,GDP总量跻身全球前五,这样的“巨无霸”会如何改变世界格局?历史虽无法重来,但这场“如果”的推演却足够引人入胜。 若三国统一,这个国家将是全球最极端的多元体:印度教徒占多数,但穆斯林人口超6亿(接近当今印尼总人口),佛教、锡克教等少数群体并存。 想象一下,瓦拉纳西的恒河晨祷与拉合尔的清真寺唤礼声在同一国境内回荡,泰姬陵和加尔各答的杜尔迦神庙成为“国内景点”——文化冲突或融合的戏剧性,恐怕比宝莱坞电影还精彩。 统一市场意味着庞大的劳动力、更低的贸易壁垒,以及从喜马拉雅山脉到印度洋的完整产业链,但现实可能更骨感:巴基斯坦的农业经济、孟加拉的纺织业和印度的IT产业如何协调?西部的干旱与东部的洪涝如何统筹?网友调侃:“光是为了恒河水分配问题,议会就能吵上100年。” 这样一个国家将同时与中国、伊朗、缅甸接壤,掌控印度洋航道咽喉,成为美、俄、中竞相拉拢的对象,但内部矛盾可能让它疲于“灭火”:克什米尔问题从国际争端变成“内政”,东北邦的分离势力可能找到新盟友……或许正如历史学家所言:“分治是创伤,但统一未必是解药。” 南亚“超级国家”的设想像一颗诱人的糖衣炮弹——表面是人口红利和地缘霸权,内核却是治理难题的几何级放大,印度现有的语言、种姓问题已让政策举步维艰,若再加入巴基斯坦的军政传统和孟加拉的资源困境,统一政权可能沦为“散装联邦”。 但反观欧盟,差异巨大的国家尚能寻求合作,南亚为何不能?问题或许不在“统一”本身,而在路径选择。 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的遗产埋下了对立种子,而独立后的三国又因战争与意识形态渐行渐远,若当年尼赫鲁与真纳能妥协出一个联邦制方案,今天的南亚或可像东南亚一样,通过经济联盟逐步整合。 历史没有如果,但这场想象揭示了一个真相:国家的强大不在于体量,而在于包容差异的能力,与其怀念“未分家”的幻影,不如思考如何让现有的南亚各国打破壁垒——毕竟,20亿人的市场,合作比内耗更有前途。 (信源:英国的一句话,怎么就让印巴国家“打”了70年?——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