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借,出去!”一中年大姐在里在家里染发,洗头时怕弄脏自己家就去别人理发店里洗头,店主说收十块钱,大姐的意思是免费给她用,理发店店主直接说赶紧出去不借。 中年妇女李阿姨在家里染完头发,正准备洗掉染膏。她穿着一件宽松的家居服,头上套着一次性浴帽,手里提着一只塑料袋,里面装着毛巾、洗发水,还有一把梳子和小喷壶。 她神情自若,却步履匆匆,走出了楼门,直奔楼下理发店。 这家理发店就在小区外,门面不大,却是周围居民最常去的地方。 店主小孙是个三十出头的小伙子,为人热情,手艺也不错,平时给左邻右舍剪个头发、做个护理,也都算实惠,口碑一直不错。 李阿姨一进门,小孙就抬头招呼:“哟,大姐,您今天不自己洗了?” 李阿姨一边摘帽子,一边笑着说:“哎呦,这染发剂啊,一洗到处溅,家里白瓷砖我可舍不得糊上颜色,再说了,卫生间那点地方也不够施展。 你家这条件好,洗头池又方便,我下来用你们这洗一下,顺带方便。” 小孙听她这么说,笑了笑,说:“那成,大姐,都是邻里邻居的,您用洗头池我就收您十块钱,给您简单冲冲。” 李阿姨闻言一愣,皱了皱眉:“哎呦,小兄弟,我不用你洗,我自己带着洗发水呢,我自己动手。 你看,我啥都准备好了,我就想用用你这水池和水,其他都不麻烦你。” 小孙愣了下,反应过来这意思——李阿姨是想免费洗头。 他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滞,声音也没那么热情了:“大姐,我们这开门做生意的,水池、用水、电费这些都不便宜,要是大家都像您这样来‘借’用,那我们靠什么吃饭啊?” 李阿姨却一副“我就用一下又不碍事”的表情:“哎呀,小孙,我这人也不是那种占便宜的,我就是不想弄脏自己家。 你说我都自己动手、自己带东西了,也不碍你做生意,你理你的人,我洗我的头,不耽误谁。你怎么这么不近人情?” 小孙深吸了口气,语气也坚决了些:“大姐,不是我不讲情面,真要说起来,我每天接待的顾客不少,要是每个人都像您这样说‘就用一下’。 ‘自己带东西’,那我得开慈善店啊?我们也是花钱租店面的,哪样不是成本?” 李阿姨被顶得有点挂不住脸:“你这小伙子,说得也太绝了,几分钟的事你就当做好事,就当给我行方便。” 小孙摊了摊手:“大姐,不是不给方便,是不能随便开这个口子。 今天给您开了先例,明天张姐、李叔也来借用,那还做不做生意了?您要是真想图方便,十块钱的洗头也算不得贵,咱不是说不帮您,是得讲个道理。” 李阿姨有些恼了,嘴里念叨着“小小年纪没点人情味”,转身准备离开,又觉得没面子,回头看了店里一眼,嘴角撇着,冷哼了一声:“算了算了,别人家可能就肯借!你家太金贵!” 她提着塑料袋出了门,头上那染发膏已经快干透了。 周围几个看热闹的邻居也有点尴尬,有人低声说:“李姐这回是有点不太讲理了。”也有人小声附和:“理发店也是生意,不是公用浴室。” 而小孙也只是叹了口气,转身回到洗头区,默默拿起喷壶,把刚才她站过的位置又重新冲洗了一遍。 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摩擦——一个人自认为“举手之劳”的小事,落在另一个人肩上却是无法忽视的成本。 不是所有的“邻里情”都能无条件奉献,也不是每个“顺手帮忙”都不需要代价。情义归情义,生意归生意,做人也该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