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2岁作家徐迟因病住院,护士半夜查房没找到人,一眼看见阳台窗户大开,她急忙打着手电,伸头往窗外一照,顿时吓得失声尖叫起来。
1996年12月12日深夜,武汉同济医院住院部六楼病房里透着刺骨寒风,82岁的著名作家徐迟从病床上缓缓坐起,看了眼熟睡的病友,伸手推开窗户。
凌晨十二点的钟声敲响时,这位曾用《哥德巴赫猜想》震动文坛的老人,纵身跃入茫茫夜色。
几小时后巡查护士发现异样,手电筒光柱扫过楼下水泥地时,照出了一代文学巨匠最后的结局。
徐迟的突然离世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人们难以理解,这位受表彰、作品被奉为报告文学标杆的作家,为何选择如此决绝的方式告别。
随着调查深入,这位老人晚年生活的碎片逐渐拼凑成形,揭开了隐藏在光环背后的孤寂与挣扎。
时间倒回至八十年代初期,彼时刚结束特殊时期的徐迟在文坛重焕生机,他撰写的《哥德巴赫猜想》不仅让数学家陈景润成为全民偶像,更开创了科学报告文学的新纪元。
后来这部作品被收录进中小学教材,单行本印刷量突破百万,连田间地头的农民都能说出几句书中的金句。
可谁也没料到,正当事业如日中天时,一段婚姻变故悄然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1984年,刚经历丧妻之痛的徐迟结识了比自己小25岁的陈彬彬,这位川大昔日的校花性格张扬,带着与年龄不符的热烈。
她时常向人炫耀自己女儿白灵在影视圈的发展,参加聚会总要成为全场焦点。
起初,这种反差吸引着徐迟,但婚后生活很快显露出裂痕,根据徐迟生前好友回忆,某次诗人笔会上,陈彬彬发现名单遗漏自己姓名,竟当众撕碎签到表拂袖而去。
徐迟不得不端着餐盘在房门外哄劝两小时,才勉强安抚住暴怒的妻子。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事件在婚姻中不断重演,最让徐迟难堪的是某次乘坐火车,陈彬彬突然在拥挤车厢里高喊:"这位可是大作家徐迟!有没有人愿意让座?"满车乘客的注视让老作家面红耳赤,回家后夫妻爆发激烈争吵。
这段持续十年的婚姻最终在冷战与摩擦中破裂,而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由于继母引发的家庭矛盾,徐迟最疼爱的小女儿负气远走美国,父女关系彻底冻结。
等到了90年代,徐迟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高血压引发头晕目眩,支气管炎让他整夜咳嗽,肠胃功能紊乱导致体重骤降,曾经笔走龙蛇的手掌开始颤抖,穿衣吃饭都需要护工协助。
更令他窒息的是时代浪潮的无情冲刷:严肃文学在市场化浪潮中节节败退,曾经洛阳纸贵的报告文学被武侠小说和地摊杂志取代。
某次新书签售会上,工作人员误将他的著作归类到"科普读物"区域,这个细节深深刺痛了老作家的心。
医院病历显示,徐迟去世前两年已出现明显抑郁倾向,他会在凌晨三点突然惊醒,对着墙壁喃喃自语,整理书稿时经常盯着某页纸发呆半小时,有次甚至把治疗高血压的药片撒了满地,蹲在地上数了四十多分钟。
护工曾在换洗床单时发现写满字的纸巾,上面反复涂画着"虚无""疲倦"等字眼,但很快又被黑色墨水重重覆盖。
生命的最后三个月,徐迟在日记本里留下断续记录,12月10日写道:"病房暖气太燥,像架在火炉上的蒸笼。"12月11日涂抹掉半页字迹,隐约能辨认出"女儿信中说...不回了"。
最后遗言停留在12日清晨:"该关窗了,风吹得头疼。"这些零散字句后来被警方作为调查材料收录,成为解读悲剧的重要线索。
关于徐迟的死因,社会各界众说纷纭,武汉大学文学院某教授在追思会上指出,婚姻破裂与家庭疏离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也有人说是时代转型对传统文人的冲击。
不过据主治医生透露,徐迟去世前半年就出现严重失眠,曾多次在查房时询问:"人活过八十是不是就算够本了?"
鲜为人知的是,徐迟晚年其实悄悄做了许多准备,他提前整理好了全部手稿捐赠给家乡档案馆,把珍藏的毛主席题词转交给作协保管,甚至修改了三次遗嘱分配藏书。
徐迟的故事成了医院口耳相传的都市传说,而他那本曾引发万人空巷的《哥德巴赫猜想》,正在二手书网上以九成新品相标价十二元八毛。
信息来源:张守任《徐迟老先生那纵身一跳,照出了世界的荒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