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人民的真专家!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提议,五一拿出一万亿对所有有身份证的老百姓,在商场购物或餐馆就餐时,政府买单25%,促进老百姓消费。你们觉得发钱刺激消费有用吗? 李教授算的是“乘数效应”这笔账。上海 2023 年做过实验,政府每补贴 1 块钱,老百姓能多花 4 块钱。这就像往池子里扔石头,水花能溅起多大?按照这个比例,一万亿补贴能带动四万亿消费,相当于给经济打了一针强心剂。 企业订单多了自然要招工,就业回暖又能增加居民收入,形成 “消费 - 生产 - 就业 - 再消费” 的闭环。 更关键的是,企业盈利后税收会增加,理论上能把补贴的窟窿填上,政府相当于“空手套白狼”。 再看现实基础:中国消费市场现在有个矛盾 —— 老百姓手里有钱却不敢花。2023 年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大家宁可买国债也不愿下馆子。为啥?收入增长放缓、未来预期不稳是主因。 这时候政府直接补贴,就像给生锈的齿轮上润滑油。杭州 2020 年疫情期间发消费券,1.5 亿补贴撬动了 6.37 亿消费,乘数效应高达 15 倍。虽然现在经济环境不同,但消费券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刺激效果依然存在。 但这里面有个关键变量:老百姓会不会把补贴的钱存起来?日本 1999 年发消费券,68% 的钱被存起来,只拉动了 0.1% 的 GDP 增长。 中国的情况不同,数字消费券能精准追踪使用情况,满减规则还能避免直接转化为储蓄。比如杭州的消费券必须线下消费满 40 才能减 10,这种设计逼着老百姓把钱花出去。 潜在问题也不少:首先是钱从哪儿来?2023 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27.46 万亿,一万亿占比 3.6%,短期内能扛住,但长期可能挤压其他民生支出。 其次是公平性问题,老年群体和低收入者可能因数字鸿沟领不到券。更麻烦的是 “挤出效应”—— 有人会把本来要花的钱省下来,用补贴买更贵的东西,实际新增消费有限。 历史经验值得参考:日本 90 年代发消费券时,优衣库这类企业趁机崛起,单店收入增长 67%。 中国若能把补贴和产业升级结合,比如引导消费流向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领域,既能刺激短期需求,又能培育新增长点。但要是钱都砸在低端餐饮和零售,可能只是短暂热闹,留不下长期效益。 最关键的是:这剂猛药能不能根治经济沉疴?消费券本质是 “jump start”,能让熄火的发动机重新运转,但长期还得靠居民收入增长和社会保障完善。 李稻葵自己也提到,要从基建投资转向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如果一边发消费券刺激消费,一边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效果可能更持久。 现在最大的悬念是 —— 这一万亿补贴能不能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地方?如果设计成 “满 100 减 25” 的通用券,可能让高收入者占便宜;如果定向发给低收入群体,又可能被质疑 “劫富济贫”。 政策制定者得在效率和公平之间找到平衡点,否则好事可能办成坏事。 信息来源:聊一波王波明:李稻葵:建议五一拿出万亿促消费,只要有身份证就减免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