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15岁的时候还在学习木工活,1888年,20多岁才开始正式的系统学画,有一次给人画虾,画完后,客人不加钱,却非要他再画一只。无奈,齐白石只得提笔再画,谁料,画完后,客人大怒。 敬请看官老爷们点一下“关注”,可以留下您的精彩见解,感谢分享与支持哟! 从木匠到国画大师,说起大师齐白石,那可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从一个普通的木匠,一步步逆天改命。 8岁读了一年书,就再也没机会读书深造,谁知道以后会那么厉害,可想而知,这期间,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特别是他画虾的那些事儿,以及他独特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方式,都很有意思,首先,咱们得把时针拨回到19世纪。 十五岁的齐白石,还是个毛头小子,为了生计,他开始学习粗木工,这份工作,虽然辛苦,却也磨练了他的意志,培养了他对线条和结构的敏感度。 谁又能想到,二十七岁那年,齐白石拜师学习古典文学,这下子,他的精神世界开始丰富起来,不再仅仅是木匠活儿的条条框框,而是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到了不惑之年,也就是四十岁左右,齐白石终于踏上了创作写意画的道路,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他开始尝试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笔下的虾,栩栩如生,仿佛能从纸上跳出来,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原来,从小,齐白石就生活在水塘边,抓虾捉鱼是他的童年乐趣,这段经历,真是后来数不清的灵感来源之地。 齐白石画虾,画了一辈子,也琢磨了一辈子,年轻时他总嫌自己笔下的虾像木头刻的,爪子僵得跟竹节似的,哪像水塘里活蹦乱跳的活物。 四十岁那年,他翻烂了徐渭的泼墨大写意,又盯着李复堂工笔虾须看了整月,笔筒里堆的废稿能装满三麻袋,可画出来的虾还是差点意思。 要么像醉汉踉跄,要么像标本展品,六十岁生辰刚过,齐白石突然撂下画笔,揣着攒了半年的私房钱跑到市集。 当着鱼贩子诧异的眼神,他精心挑了八只青壳虾,养在粗瓷大碗里端回家,当时的伴侣瞅着画案上多出的活物,一定也忍不住嘀咕:这虾子蹦跶得满桌水,还让不让人安生吃饭? 可是,齐白石却偏偏像得了宝,每天天不亮就举着煤油灯趴碗沿,看虾弓背的弧度,数虾须摆动的次数,连虾子褪壳时那层半透明的薄衣都描摹了十几遍。 有回小娃子蹑手蹑脚凑近,冷不丁被他揪住胳膊:快看,这只虾要跳起来了! 小孩盯着水面,只见几只虾正懒洋洋地梳洗触须,齐白石却激动得直拍大腿:妙哉,这虾腰虽未动,虾尾早绷紧了劲儿。 说着铺开宣纸,狼毫蘸墨在虾尾处连甩三笔,浓淡干湿的墨色里竟透出股蓄势待发的力道,这般痴缠数年,齐白石的虾终于活过来了。 墨色浓处是虾头盔甲般的硬壳,淡处若隐若现的腹节像能掐出水,最绝是那六根虾须,看似随意挥洒的细线,实则根根暗合水流方向。 有次画廊掌柜拿放大镜细看,惊觉每根须尖都带着回锋,恍若虾子刚触到水面涟漪。 名气渐长后,齐白石立了个怪规矩:画虾明码标价,十元一只不二话,有位绸缎庄老板揣着银票登门,张口就要画九只虾游成圆圈。 齐白石笔锋一顿:八十八元,少一文都不成,对方急得直搓手,忙喊齐老先生,咱都是老主顾了,通融通融? 齐白石把烟杆往鞋底磕了磕:说自己作画是手艺活,不是卖白菜,哪能论堆称斤... 可这位倔老头也有俏皮的时候,某日有个附庸风雅的商人甩下十五元,非让添只虾当添头,明知道齐老爷子这时候不愿意,还非找上门来,他也自有办法惩治这些人。 于是,那人最后盯着画纸直跳脚:这虾怎么蔫头耷脑的!齐白石慢悠悠嘬着茶:活虾现抓现画,死虾自然半价。 原来他早把客人给的零钱压在碗底,明示这是"死虾价",这事儿传开后,倒没人再敢跟他耍小聪明,反倒更敬重这位把原则看得比金子重的画坛宗师。 九十三岁寿宴上,齐白石看着满堂儿孙和满墙虾趣图,忽然颤巍巍提笔,众人以为要题字留念,却见他笔走龙蛇画了只独臂虾——虾钳缺了一截,却仍昂首向前。 小女儿正要开口,老人已抚须而笑:残了半世的虾,才懂活着就要扑腾,这话像他画里的水痕,看似随意,实则浸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