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83年前,他救下25万中国人,其孙子因疫情向中国求救,我国什么态度? 2020

83年前,他救下25万中国人,其孙子因疫情向中国求救,我国什么态度? 2020年,新冠病毒如无形之手,紧紧扼住了全球的喉咙。各国医疗系统不堪重负,德国也未能幸免于难。在这场全球危机中,一个特殊的跨国求助故事悄然发生。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的电话铃声急促响起。电话那头,一位德国医生语气焦急地自我介绍:"我是托马斯·拉贝,一名在抗疫一线工作的医生。"他向使馆工作人员解释,德国当时医疗资源紧张,轻症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救治,他急需疫情相关物资来帮助病患。 "拉贝?"这个姓氏立刻引起了使馆工作人员的注意。在中国人心中,"拉贝"这个名字分量极重。工作人员迅速反应过来,这位求助者很可能是83年前救助过25万中国人的约翰·拉贝的后人。 使馆立即将情况汇报回国。消息传回北京后,中国外交部启动了应急机制,迅速与托马斯·拉贝取得联系,详细了解他的具体需求。一支由医疗专家、物资调配专家和翻译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迅速集结,准备驰援德国海德堡。 中国政府的反应之快,超出了托马斯·拉贝的预期。很快,装满口罩、防护服和药物的物资箱被送到了他的手中。更令人感动的是,当一些中国医药企业得知求助者是约翰·拉贝的孙子时,纷纷表示愿意免费提供抗疫药品,这些珍贵的药物在全球疫情肆虐时期更显其价值。 在多方协调下,这批救命的物资跨越山海,迅速抵达德国。中国驻德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没有选择邮寄这些宝贵的抗疫物资,而是亲自驱车700公里,将药品送到了托马斯·拉贝手中。 当托马斯·拉贝接过这些物资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在全球疫情最黑暗的时刻,他感受到了来自地球另一端的温暖。 而对中国人民来说,这次援助不过是举手之劳,更是对历史的回望与感恩。83年前,在南京大屠杀的黑暗岁月里,约翰·拉贝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份和勇气保护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如今,当他的后人面临困境,中国人民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1937年深冬,日军的铁蹄踏入了南京城。这座文明古都顿时陷入人间炼狱。在生命如草芥的黑暗时刻,一位金发碧眼的德国人选择了与众不同的道路。 约翰·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的代表,同时也是一名纳粹党员。当大多数外国人选择撤离时,这位看似普通的商人却留了下来。他曾在1917年北京政局动荡时期收留过大批难民,二十年后的南京,他再次展现出非凡的人道主义精神。 拉贝联合国际友人划定了一个3.85平方公里的国际安全区。起初,这个区域计划容纳10万难民,但在拉贝的坚持下,最终庇护了25万中国百姓。为了震慑日军,他甚至冒险在安全区挂起纳粹旗帜,利用日德同盟关系保护难民。 拉贝的家成了难民的避难所,院子和地下室挤满了老弱妇孺。据记载,他的住所曾一度容纳超过600名难民,而且无一人伤亡。这位德国人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与日军交涉,阻止他们闯入安全区抓人、伤人。南京市民亲切地称他为"活菩萨"。 除了保护生命,拉贝还用日记详细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这本后来被称为《拉贝日记》的记录,成为揭露日军侵华罪行的铁证。 1938年,拉贝被公司召回德国。回国后,他举办了5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会,还向希特勒寄送了一份揭露日军暴行的报告。然而,纳粹党卫军却搜走了他的日记和照片,并将他带走审讯。 二战结束后,局势逆转。1945年,因纳粹党员身份,拉贝先后被苏联和英国军队逮捕。此时,中国挺身而出,提供了担保信件和证据,证明拉贝是一位真正的人道主义者。在中国的帮助下,拉贝于1946年被宣布为非纳粹分子,获得释放。 战后德国经济凋敝,拉贝的生活陷入窘境,甚至一度靠乞讨维生。南京人民得知恩人困境后,迅速行动起来。1948年,南京市民自发募集了1亿法元,用于资助拉贝一家。从1948年6月到1949年4月,拉贝每月都收到来自中国的食品包裹和资助,这些来自远方的温暖帮助他度过了人生的艰难时刻。 1950年,约翰·拉贝与世长辞。但中国人民从未忘记这位恩人。47年后,拉贝的外孙女将他的墓碑捐赠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还设立了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就在拉贝当年的故居。每年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众多市民自发前往拉贝墓前献花,表达对这位国际友人的永恒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