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日后,必成大器。”杜月笙某日跟随黄金荣外外出应酬,回来的途中偶遇一道士,道士盯着杜月笙看了许久,然后说出了这句话。起初对于道士所说的这番话,黄金荣并未在意,一个在自己手底下混的小弟,能翻腾到哪里去,他摆摆手满是不屑道“他好不好,还不是得看我。”哪知算命先生回了句“那可未必”这番话,一下让黄金荣瞬间酒醒了。 1951年的香港,风雨如晦。一代青帮大佬杜月笙,此时已被哮喘病折磨得奄奄一息。63岁的他,需要依靠长时间吸氧才能稍稍好受一点,病痛让他生不如死。 在他的病榻旁,氧气罐堆满了整个房间,仿佛一座无言的墓碑,预示着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各路名医走马观花般进出杜公馆,却无人能让杜月笙的病情有丝毫起色。七位中西名医,四位中医,三位西医,轮番上阵,药方堆积如山,却终究难挡死神的脚步。 然而,真正让杜月笙丧失求生意志的,并非无法治愈的顽疾,而是一张神秘的黄纸包。这黄纸包来自台北一位号称"六月息馆主"的算命大师,里面只有简单的十四个字:"六十四岁在辛卯,天克地冲绝难渡过。" 看到这句话的杜月笙,如同被当头棒喝。这位曾叱咤风云的枭雄,就这样被一纸预言击垮了精神防线。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是将这纸命书藏在了贴身内衣的口袋里,从此以后,再也不与病魔抗争了。 病情加重的杜月笙,脑海中不断闪回1921年的一幕。那时的他,还只是黄金荣手下的一名小伙计。有一天,他陪黄金荣外出办事,在街上被一名和尚拦住,硬要给他算命。和尚看了看杜月笙的面相,直言不讳地说道:"此人日后,必成大器。他未来的富贵远在黄金荣之上。" 当时黄金荣就站在旁边,听到这话,满脸不屑地摆摆手说:"他好不好,还不是得看我。"谁知和尚不卑不亢地回了一句:"那可未必。"这番话,一下子让黄金荣酒醒了大半。 杜月笙当时只觉得尴尬,他怒斥和尚有眼不识泰山,胡说八道。谁能想到,这个看似荒谬的预言,最终成了现实。杜月笙确实超越了昔日的老板黄金荣,成为了"上海皇帝",在上海滩呼风唤雨。随着岁月流转,杜月笙越发相信命理之说。 奇怪的是,在香港时期,其他算命先生如袁树珊和李棚庵,都曾预言杜月笙能活到73岁。然而,杜月笙却选择相信那位从未谋面的"六月息馆主"。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和尚的预言如同一颗种子,悄然在杜月笙心中生根发芽。从黄金荣手下的小弟,到最终超越恩主,成为上海滩呼风唤雨的大佬,杜月笙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水果店当学徒的经历,锻炼了杜月笙超凡的交际能力。他善于观察学习,不断模仿店老板做生意的手段,这为他日后左右逢源的处世之道奠定了基础。机缘巧合下,黄金荣的妻子(一位前风月场所老鸨)得知杜月笙的事迹,对他印象深刻,便向丈夫举荐。黄金荣起初并不在意,但为了考验杜月笙,还是分配了三张赌桌给他管理。面对诱惑与贿赂,杜月笙坚守规矩,铁面无私,虽得罪了不少人,却也赢得了黄金荣的信任,开始被委以法租界的重要任务。 1925年,杜月笙成立了三鑫公司,自己的势力逐渐壮大。当黄金荣从孙传芳那里接手上海鸦片生意后,又交给了杜月笙打理。凭借过人的交际手段,杜月笙将这门涉及商界、政界和法租界的复杂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甚至担任了法租界商会总联合会主席。 当黄金荣因得罪卢永祥之子而被投入监狱,是杜月笙出钱出力将他救出。黄金荣的妻子背叛他时,又是杜月笙收留并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正是这种雪中送炭的义气,让杜月笙在上海滩的名声越来越大。 1927年,杜月笙的势力已经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蒋介石派人联络杜月笙等帮会头目,让他们组织"中华共进会",协助他发动"四·一二"事变。不久,杜月笙获得蒋介石单独召见,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开始了为蒋介石效命的生涯。1932年,杜月笙成立"恒社",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帮会势力,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帮会总龙头"。 抗日战争爆发后,杜月笙展现出了他爱国的一面。他与戴笠合作组建了"忠义救国军",这支主要由帮会弟子组成的队伍,在淞沪战场上为掩护国军撤退而英勇作战,两千多人中许多人牺牲或失踪。上海沦陷后,杜月笙仍留在上海从事抗日活动,他购买进步书籍如《西行漫记》《鲁迅全集》等,烫上"杜月笙赠"字样后送给租界图书馆,传播抗日爱国精神。 担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期间,杜月笙在香港设立了办事处,负责接收海外华侨捐赠的物资并转运到国内。据统计,到抗战结束时,红十字总会救护的军民达260万人,而这些工作所需的物资和车辆,很多都是杜月笙号召征集或自己捐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