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请你不要乱摸,这个东西很贵的,摸坏了你可赔不起啊!”,一位小贩对前来购物的钱三强夫人何泽慧如是说。 1978年的北京,一位衣着朴素、身背陈旧布书包的老太太缓步走进中关村附近的菜市场。她在一个摊位前驻足,伸手轻轻触摸了几根新鲜的冬笋。 "老太太,冬笋很贵的,买不起就别摸。"小贩看了看老太太打着补丁的衣服,不屑地说道。 老太太并未动怒,只是微微一笑,点点头便转身离开。隔壁摊位的大姐目睹了这一幕,赶紧凑到小贩耳边小声说:"你知道那位老太太是谁吗?那可是钱三强的夫人何泽慧,她做出的贡献,随便拿出一个就能名垂千古了。" 小贩闻言脸色煞白,连忙挑出几根最新鲜的冬笋追上何泽慧,连连道歉。何泽慧温和地笑着接过冬笋,坚持付了钱:"这是钱,你收好。" 这位被小贩轻视的老太太,其实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1980年,何泽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她对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如此杰出的科学家,却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何泽慧的书桌上用普通鹅卵石做镇纸,她的解放鞋补了又补,那个让小贩看不起的布书包是她自己制作的,用了20多年。无论是上班还是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她总是背着这个旧布包。 2006年,央视《大家》邀请何泽慧来做客采访:"您和钱老在居里实验室是怎么发现三分裂、四分裂这个过程的?" 何泽慧简单回答:"这个简单得很!咱们每个人都能发现好东西,除非你一天到晚不动脑筋。"主持人当场愣住了,原本期待一段艰苦奋斗的长篇故事,却得到这样朴实的回答。 在科学成就的背后,何泽慧对名利的态度同样令人敬佩。当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大辞典》时,她坚决反对给自己立传。最后,编者不得不在书的最后加上她的传记,并特别说明是在编辑组再三要求下才写成的。 更令人敬佩的是,何泽慧出身名门望族,父亲何澄是留学日本的辛亥革命元老,母亲王季山出身官宦世家。何家拥有苏州名园"网师园"等丰厚遗产,但何泽慧和兄弟姐妹们秉承父亲遗愿,将全部遗产捐赠出去。有朋友劝他们至少留一枚父亲的珍贵印章作纪念,他们异口同声拒绝了。 1932年,何泽慧满怀憧憬地踏入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大门。然而,这位年仅18岁的女孩却在报到当天就遭遇了理学院院长叶企孙的当面刁难。 "女生不合适学物理,男女授受不亲,女生以后要结婚生子,要以家庭为重,做不了什么事。"叶企孙态度坚决地表达了他的"老封建"观念。 但何泽慧并未被击倒。她与叶企孙等几位保守派教授展开了据理力争的辩论,为自己和其他女同学争取留在物理系学习的机会。最终,学校给予了她们一年的观察期,约定如果成绩不好就必须退学。 结果是令人惊讶的——何泽慧不仅没有被迫退学,反而成绩名列前茅,连男同学都自愧不如。毕业时,她的论文获得了最高分,甚至超过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钱三强,他只排在第二名。 1936年,清华毕业后的何泽慧本想投身国防事业,却因性别歧视再次被国防部拒之门外。她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前往德国深造,希望学成归来能为祖国造大炮。然而,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也坚决不收外国人,更何况是外国女性。何泽慧的坚持终于感动了系主任,破例接收了这位第一个外国学生。 1939年,年仅25岁的何泽慧凭借《一种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办法》一文获得博士学位。 二战期间,何泽慧在德国与外界几乎失去联系。1943年,她给已经7年没有联系的钱三强写了一封信。当时受战争影响,书信只能写25个单词,还不能封口。何泽慧简单询问:"你是否还在巴黎?如可能,代我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 钱三强收到信后万分欣喜,随即以同样简短的信件频繁回信。1945年,他给何泽慧寄去一封简约的求婚信:"经长期通信,向你提出求婚。如同意,我将等你一同回国,请回信。" 1946年,何泽慧来到巴黎与钱三强结婚。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他们共同发现了三分裂和四分裂的原子核新分裂现象,引起国际科学界瞩目。 1948年,这对科学伉俪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带着半岁的女儿毅然归国。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受命筹建近代物理研究所,却面临着极其艰苦的条件。他们骑着旧自行车在北京各大旧货店和废品收购站寻找材料,用废品制造出研究所需要的车床和仪器。 由于夫妻关系,何泽慧被排除在"两弹一星"团队之外。不服输的她转而加入研制氢弹的团队,其中一个重要数据就是她带队在实验室完成验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