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房东给一个中国留学生免租8年,这期间他们同吃同住,晚年,老人患病孤苦无依,留学生将他接回了中国,并且为他养老送终,年年都为他扫墓。 宋扬,郑州七中98届毕业生,怀揣着留学梦来到伦敦。刚下飞机的他,面对地铁站的复杂线路图,像是掉进了迷宫。汉斯的出现,像一盏路灯,照亮了他的方向。汉斯不仅帮他找到正确的地铁线,还顺路把他带到自己在泰晤士河南岸旺兹沃思区的红砖公寓。 推开公寓门,宋扬愣住了:钢琴上摆着中国结,墙上挂着泛黄的歌剧海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木质香水味。汉斯笑着说:“我年轻时去过中国,桂林的山水让我念念不忘。” 那年,宋扬22岁,汉斯68岁。一个是背着切·格瓦拉海报的热血青年,一个是左眉骨带着月牙疤的退休码头工人。宋扬租下了汉斯的三楼小房间,月租250镑。他没想到,这不仅是一场租房交易,更是一段长达14年的缘分起点。 汉斯每周日雷打不动地去喂社区鸽子,宋扬就跟着帮忙提面包屑;汉斯爱听《勃兰登堡协奏曲》,宋扬就陪他翻出老唱片,边听边聊。两人渐渐熟络,宋扬发现,汉斯嘴上硬,内心却柔软得像他家沙发上的羊毛毯——虽然扎手,却暖得让人舍不得离开。 为了省钱,宋扬每周用雕牌透明皂手洗衣服,汉斯见了总唠叨:“用洗衣机多方便!”可他还是默默把洗衣房的硬币塞进宋扬的口袋。 宋扬嘴上不说,心里却记下了这份细腻的关怀。2001年,宋扬开始用英雄牌钢笔记账,68张超市购物小票被他夹在笔记本里,像是在记录这段异乡生活的点滴温暖。 2001年11月3日傍晚,沃克斯霍尔桥路与米尔班克交叉路口,刺耳的刹车声划破伦敦的黄昏。一辆失控的出租车撞上了汉斯的自行车,地面留下了刹车痕和散落的玻璃碎片。 宋扬接到医院电话时,手里的钢笔摔在地上,墨水晕开了一片。他冲到医院,看到汉斯躺在病床上,左腿骨折,眉骨的月牙疤在灯光下更显苍白。 医生说,汉斯需要长期康复,独居的他无人照顾。宋扬没多想,搬进汉斯家一楼的客房,承担起照料的责任。他每天推着汉斯去公园晒太阳,学着用羊骨熬三小时的汤底,只为做一碗汉斯念叨的河南烩面。出锅时,宋扬不忘撒上九层塔,香气扑鼻,汉斯吃得眼眶发红:“这味道,像我年轻时在桂林吃过的面。” 这场车祸,让宋扬和汉斯的关系发生了质变。汉斯开始向宋扬敞开心扉。 2008年圣诞夜,汉斯喝多了威士忌,醉眼朦胧地讲述自己的过往:1940年代,他曾在桂林救助过抗战难民,那是他第一次接触中国文化,也让他对中国有了深厚的情感。宋扬静静听着,心里的敬意又多了几分。他开始明白,汉斯不仅是房东,更是一个有故事的灵魂。 2009年,汉斯的髋关节严重退化,医生建议做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费用高达9.8万元。宋扬咬牙拿出积蓄,陪汉斯飞回郑州治疗。 手术前夜,汉斯躺在病床上,用德语哼唱《勃兰登堡协奏曲》,床头的监护仪滴答作响。宋扬握着他的手,轻声说:“您会好起来的,我在这儿。”手术很成功,但汉斯却因为中药的苦味和护士吵了起来。宋扬笑着拿出一盒瑞士莲巧克力,哄他说:“吃颗糖,药就不苦了。”汉斯瞪了他一眼,还是乖乖喝了药。 为了让汉斯在郑州生活得安心,宋扬决定办理跨国收养手续。他往返民政厅17次,攒下的文件足有8.5厘米厚。2010年,收养公证终于批下来,汉斯正式成为宋扬的“父亲”。汉斯开玩笑说:“我这辈子没儿子,没想到老了捡了个中国儿子。” 2013年,汉斯的身体每况愈下。12月7日,郑州的医院病房里,他用微弱的河南方言说:“烩面…香。”他的手指在宋扬掌心画着五线谱,像是在哼唱一首未完的曲子。 那一刻,宋扬泪流满面。汉斯走后,宋扬按照他的遗嘱,将歌剧望远镜留给自己的长子,镜筒上刻着“1965.4.23 科文特花园”。每年清明,宋扬会在汉斯的墓前摆上瑞士三角巧克力和信阳毛尖,播放《二泉映月》的黑胶唱片,缅怀这位“英国父亲”。 从1999年的地铁偶遇,到2013年的病床告别,宋扬和汉斯的故事,像一碗河南烩面,平凡却浓香四溢。他们用14年的陪伴,证明了家不仅是血缘,更是心与心的连接。正如汉斯留下的那架歌剧望远镜,提醒着宋扬:爱与温暖,永远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