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2月29日,鹿钟麟接到杀掉徐树铮的命令后,不敢执行,冯玉祥说:“天塌了有柱子接着,你怕什么。” 徐树铮是北洋皖系的智囊,有 “小扇子军师” 之称,其才学谋略在军政两界声名远扬,是段祺瑞的头号亲信,若杀了他,无疑是捅了马蜂窝。 冯玉祥之所以要对徐树铮下手,一个重要原因是陆建章之死。陆建章是直系将领,当过陕西督军,后被陈树藩等人挟持被迫离陕,在冯国璋的“总统府”挂名高等顾问,实则赋闲。 然而,鹿钟麟的犹豫反映了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格局。在当时的中国,许多军事将领不仅仅是为政治效力,更多的是在为自己的利益与权力斗争。他们的每一个决定、每一次出手都牵动着整个局势的变化。冯玉祥对鹿钟麟的那句话,“天塌了有柱子接着”,其实是在提醒他,权力斗争是无情的,做出决定或许不容易,但如果不敢做出决断,结果往往会更加糟糕。 如果把这件事放到现代来看,我们会发现,很多人也在类似的环境下徘徊。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迅速、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很多时候做决定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而一旦错失机会,可能会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在那个时空中,虽然大家的处境可能各不相同,但相似的是,他们也需要在关键时刻作出选择。 冯玉祥之所以敢下这个狠手,正是因为他看到了更大、更复杂的权力格局。徐树铮的政治地位并不稳固,但他作为北洋政府中的重要人物,背后有着强大的支持力量。冯玉祥如果此时下手,可能会打破北洋政府内的微妙平衡,甚至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内乱。历史证明,冯玉祥的决断并没有错,徐树铮的死亡虽然激起了许多人的反感,但也让冯玉祥逐渐掌控了更多的权力。 历史的轨迹往往充满了不可预见的事件。徐树铮的死只是其中一个插曲,然而这一切都折射出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许多政治人物并非像表面上那样英勇果敢或坚决无畏,他们的内心也在摇摆不定。每一场决策背后,都是一个个无法预知的风险和选择。 冯玉祥的“天塌了有柱子接着”这句话,不仅仅是一种对鹿钟麟的激励,也是一种对他自己政治命运的清晰认识。在那个充满敌意的政治环境中,冯玉祥清楚地知道,如果他不下狠手,可能就会被其他势力迅速取而代之。这个政治环境,不是个有温情的地方,而是充满了无情的抉择和对权力的疯狂追逐。 如果把这段历史放到今天,我们同样能看到类似的情景。无论是政坛、商界,还是其他领域,每个重要决策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利益关系。虽然现代社会的规则可能更为透明,但依然不乏权力斗争的背后故事。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国家间的博弈,企业之间的竞争,甚至个人之间的争斗,都充满了复杂的策略和心理游戏。 看似简单的选择,往往隐藏着难以承受的后果。对于一个政客来说,每个决策都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每一次的决断都可能影响无数人的未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