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底,随着解放军渡江成功,国民政府在大陆的控制区迅速瓦解。汤尧作为高级将领,自南京经广西、云南辗转南逃,最终抵达台湾。原以为劫后余生,然而刚在台北立足,便接获命令,要求他立刻返回滇南,组建抵抗力量。这一决策背后的推动者,并非一人所为,而是源于彼时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战略妄想。 国民党高层试图以西南作为反攻基地,图谋固守待机,蒋介石对此持坚持态度。顾祝同与陈诚之间的矛盾也使得前者需要替代人选来承担失败责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汤尧被“推荐”作为合适人选,接下几无生还可能的任务,重返已被人民解放军包围的云南。 1950年1月14日,汤尧抵达蒙自,随即召集二十六军、第八军等残部,开始进行防务布置。他选择蒙自作为防线核心,并非仓促之举。此地接近越南边境,拥有军用机场与铁路交通节点,若局势不利,尚可突围南撤或空中撤离;若态势得力,则可作为反击支点。 他意图将蒙自构筑为抵抗支柱,依托地形展开游击或阻滞战。在表面上,这是一份经过评估的军事部署;实则不论汤尧个人能力如何,形势已不可逆转。对手是纪律严明、士气高昂的解放军主力,而国民党方面的兵员多为临时拼凑,战意低迷。 与此同时,解放军方面已将西南解放列为战略要务。为速战速决,避免敌方利用南方山地展开持久游击,指挥机关决定对蒙自实施快速合围。1月15日起,部队日行七十余公里,昼夜兼程,向汤尧设防区域逼近。 汤尧未能及时判断形势。军报虽传来零星警讯,但他误判为小股游击单位活动,并未引起足够警觉。待到1月15日晚,解放军已包围蒙自机场,并迅速实施控制行动。至翌晨,机场即被完全掌握,部分敌方飞行员在睡梦中即被俘,跑道被彻底切断。 机场失守的消息传来之时,汤尧正在县城中进行军务会晤。意识到后路断绝,他即刻试图撤往机场,图以逃离。未料沿途已被解放军占据,浓烟滚滚中他不得不折返县内,开始紧急部署撤退行动。 1月16日,解放军主力发动全面攻势。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汤尧部队节节败退,向元江方向突围。数日内,他所率部队已由万余人减至不足半数。途中,第十七师因恐惧心理强行炸毁通往营盘山的桥梁,竟将汤尧困在河对岸。此举致使指挥系统短暂崩溃,军心更为动摇。 刚到台湾,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接到“国防部”电令,让他即刻返回云南。那可是个战火连天、乱成一锅粥的地方。汤尧心里拔凉拔凉的,他不是傻子,一看就知道有人在搞鬼。 汤尧不是啥小角色,他是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军衔不低,资历也老。1949年国共内战尾声,国民党节节败退,他跟着大部队撤到台湾。那时候台湾刚被国民党接手,局势还没稳下来,汤尧想着能歇口气,毕竟打了大半辈子仗,谁不想安生几天?可他没想到,刚落地就接到这么个要命的电令。 1950年的云南可不是啥好地方。国共两边还在那块地盘上拉锯,国民党想守住西南这块根据地,但兵力不够,内部还乱七八糟。共产党已经打下了大半个中国,云南的局势眼看着就要崩盘。汤尧接到电令时,估计脑子里全是问号:这时候让我回去,是要我干啥?送死还是背锅? “国防部”这电令表面上是调兵遣将,但汤尧心里清楚,这时候让他回去,八成没好事。那会儿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可不轻,蒋介石忙着整顿军队,有人想借机铲除异己,也不是不可能。汤尧在军中地位高,但树大招风,谁知道是不是有人看他不顺眼,拿他当棋子使? 再说云南,那地方当时真是乱得没法说。国民党残兵、地方军阀、土匪,再加上共产党的进攻,简直是四面楚歌。汤尧要是真回去了,带兵打仗是次要的,先得应付内部的烂摊子。部队人心涣散,补给跟不上,连个像样的指挥系统都没有。他心里肯定明白,这趟差事不是救火,是跳火坑。 而且,汤尧也不是没脑子的人。他在国民党混了那么多年,啥腥风血雨没见过?这电令来得太急,太不正常,摆明了有人在背后算计。他可能猜到,这不是单纯的军事调动,搞不好是政治斗争的延续。国民党那时候内斗比外战还狠,汤尧这种老将,很容易被当成靶子。 汤尧这事,现在看挺接地气的。那时候的人,活得都不容易,尤其是国民党这些高层,一个个看着风光,其实命都捏在别人手里。 参考资料 二十世纪中国人物传记资料索引·下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