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财经观察出品
撰文丨学研
“果链巨头蓝思科技赴港上市”
“遇见小面冲击港交所中式面馆第一股”
“赛力斯、宁德时代谋划A+H二次上市”
“‘卡牌界泡泡玛特’卡游二次冲击港股IPO”
“手握‘零食很忙’和‘赵一鸣零食’的鸣鸣很忙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
最近的港交所实在是太热闹了,一众中国企业扎堆涌入,掀起了一波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热潮。
今年一季度,港股新增51家上市申请,其中近四分之一为A股上市公司。截至2025年4月30日,剔除失效、撤回、被拒绝和被发回的拟上市公司后,还有149家公司(来自全球)在港交所排队IPO,内地企业超100家。其中不乏奇瑞汽车、沪上阿姨、周六福、老乡鸡等明星股,宁德时代、蓝思科技等寻求“A+H”机会的A股上市公司。
(港股IPO部分排队名单)
在寻求“A+H”机会的队伍中,A股宁德时代总市值超10000亿;恒瑞医药、海天味业,总市值处于2000至4000亿区间;东鹏饮料、蓝思科技、百利天恒、三花智控总市值也都超过1000亿。
无论是影响力还是融资水平,这些行业巨头在A股已经堪称优秀,为什么还要挤破头进香港资本市场呢?
原因很简单,港股今年的行情确实诱人。
今年以来,恒生科技指数、恒生指数涨幅领跑全球。截止到对等关税前的3月底,恒生科技指数在年内涨幅超过26%,在全球资产表现中位居榜首。与此同时,恒生指数的涨幅也达到了18%,创下近三年的新高,并且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市场中处于领涨地位。泡泡玛特、老铺黄金、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等明星股股价暴涨。
市场行情高涨,投资者自然更愿意参与到“赚钱概率较大”的新股认购。
在19只已上市新股中,大部分来自内地,比如蜜雪冰城、古茗等,其总融资额212亿元,相比2024年同期猛涨287%。
(15只已上市新股)
大伙熟悉的雪王,以“5324倍的融资认购倍数+1.84万亿港元认购金额”刷新港股市场新股认购纪录。上市后市值猛涨,一度接近1500亿港元,已经超过了古茗、茶百道、奈雪的茶三家港股茶饮企业市值总和。
“行情越好→投资者参与积极性越高→企业融资越轻松,甚至能取得超预期的市值表现。”
这一正向循环的链条最终推动更多企业把赴港IPO纳入日程。
值得注意的是,IPO并不是企业单方面同意就能实现的,这轮赴港IPO热潮与政策支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长期以来,市场公认的IPO难度排序一直是A股>港股>美股。香港资本市场市场化程度更高,上市市值门槛比A股低得多,企业申请上市更容易获得审批。
去年,证监会与香港方面再次深化合作,共同通过了5项新措施,从而让赴港IPO难度进一步降低。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融资”。
最直观的数据是,过去12个月,港交所IPO审批时间中位数从2022年的61天缩减至28天,效率几乎翻倍。
与此同时,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还会为高市值A股上市公司开辟快速通道,这种政策支持也是众多企业选择“A+H”模式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受中美关系影响,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也有回流的可能。早在2018年中美首次发生经贸关税摩擦时,就已传出过中概股可能摘牌的风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曾分批次将拼多多、京东、网易、小鹏汽车等超120家中概股列入预摘牌名单。尽管实际摘牌并未成行,但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近期,有美国媒体重提这一话题,称特朗普政府可能将中国上市公司从美国交易所除牌退市。如果中概股最终真的被逼退出美股,那香港大概率是他们下个海外上市的首选地。
所以说,这次的港股IPO热度或许不仅是短期现象,而且有望继续提升。
话虽如此,投资风险是长期存在的。近20个交易日,恒生科技指数累计跌幅超10%。同时,港股新股破发率近期维持在30%左右,2024年更是创下近五年来新低,“打新”不代表稳赚。
“港漂”后的内地企业,还能不能讲好新的故事,吸引国际资金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