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先遣队住进北京宾馆,竟把桌上的一种糖果吃了个精光,连糖

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先遣队住进北京宾馆,竟把桌上的一种糖果吃了个精光,连糖纸都不放过,塞进口袋带走。这事儿传到周总理耳朵里,他连夜请示毛主席,结果来了个大反转:每人送十斤!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可是个大事儿。那时候,中美两国冷战对峙了二十多年,谁也不搭理谁。尼克松这次来,不仅是想跟中国缓和关系,还得应对苏联的压力。2月正式访问前,先遣队1月就到了北京,做前期准备。这帮美国人里,有个关键人物叫亚历山大·黑格,带着团队忙着跟中方对接。结果,谁也没想到,一颗小糖果居然成了这段历史里的亮点。 先遣队住进北京一家高级宾馆,房间里放着糖果碗,里面装的就是大白兔奶糖。这玩意儿在中国可是家喻户晓,奶香浓郁,甜而不腻,包装上还有个可爱的小白兔。黑格和他的团队一尝,估计是没吃过这么独特的味道,立马就被征服了。糖果碗没多久就空了,连糖纸都被他们小心收起来,打算带回国当纪念品。这事儿让宾馆工作人员看愣了,赶紧上报。 消息传到周总理那儿,他立刻就看出这是个机会。那会儿中美刚开始接触,双方都小心翼翼,但又想拉近距离。周总理心想,这帮美国人这么喜欢大白兔,不如借机展现一下中国的热情。他连夜把情况报告给毛主席,毛主席听完乐了,说:“他们爱吃,就多送点,每人十斤!”这十斤可不是小数目,差不多五公斤,够吃好一阵子了。周总理马上安排人连夜准备,第二天就送到了先遣队手上。 这批糖果可不只是甜点那么简单。先遣队一看这架势,心里暖乎乎的,觉得中国真会做人。黑格后来回忆说,这礼物贴心又意外,回去后还跟同事家人分享,成了个小传奇。这事儿虽然不大,但确实给尼克松2月的正式访问加了点温馨气氛。那次访问签了《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大白兔奶糖,就这么阴差阳错地成了两国友好的一个小象征。 大白兔奶糖1959年就在上海诞生了,算是中国最早的奶糖品牌之一。用的是牛奶和糖熬出来的,口感软糯,奶味儿特别足。那时候物资匮乏,能吃上这种糖的小孩都觉得是稀罕物。到1972年,它已经火遍全国,出口也不少。尼克松先遣队吃到的,估计是当时接待外宾的标配零食,没想到歪打正着成了外交神器。 大白兔奶糖搭上了文化交流的顺风车。那会儿中美互相不了解,美国人眼里,中国可能是神秘又遥远的地方。结果一颗奶糖,让他们觉得中国人挺接地气,挺好相处。中国这边呢,通过这小举动,也传递了友好信号。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交流,比正儿八经的谈判还管用。糖果虽小,却拉近了两国人民的心。 亚历山大·黑格是军人出身,打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后来进了尼克松政府,负责安全事务。1972年带队来中国,他跟周总理谈了不少正事儿,比如苏联问题、访问安排啥的。但糖果这插曲,估计是他最难忘的回忆之一。后来他升到白宫办公厅主任,还当过里根的国务卿,一辈子跟外交打交道,对中国一直挺友好。 糖果事件之后,大白兔的名气更上一层楼。尼克松访问成功,中美关系缓和,这糖果也跟着沾光,出口量猛增,卖到了40多个国家。在美国,有些商店开始卖大白兔,算是中国味道的小代表。黑格把糖果带回白宫,分给同事吃,等于免费给中国做了个广告。后来大白兔还出了新口味,像奶茶、雪糕啥的,至今还是国民零食,国际上也有不少粉丝。 这事儿看着挺逗,但细想真有意思。一颗糖果,愣是成了中美关系史上的小彩蛋。它提醒我们,外交不光是签文件、谈条件,有时候一个小物件、一份善意,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放到现在也是一样,国际关系再复杂,真诚和交流总能打开一扇窗。 参考资料 国务卿:小亚历山大·梅格斯·黑格.美国国务院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