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前两天董明珠说不用国外留学生了,今儿(4月30日)教育部就发文加强国外学历认证和

前两天董明珠说不用国外留学生了,今儿(4月30日)教育部就发文加强国外学历认证和监管,这事儿巧得让人不禁琢磨。 学历镀金的光环,还值钱吗? 董明珠一句话,直接把“海归”标签从简历加分项变成了烫手山芋。有人说这是企业“用人歧视”,也有人鼓掌叫好,觉得早该治治那些“掺水”的洋学历了。但问题真这么简单?国内企业不招留学生,教育部立马收紧认证——看起来像一套组合拳,可仔细想想,这拳法到底是打假,还是打脸? 镀金镀的是金,还是层皮? 这些年,留学早就不是“精英专属”。普通家庭攒钱送孩子出国,混个一年制硕士,回来工资翻倍;二三本学生走个“合作办学”,摇身一变成了国际化人才。企业HR也头疼:面试时满嘴英文术语,上手连Excel都不会用。董明珠的吐槽,说白了就是戳破这层窗户纸:别拿洋文凭糊弄人,真本事才是硬通货。 但教育部的文件一出,味儿又变了。加强认证监管当然没错,可如果只卡死“学历真假”,不解决“人才真假”,这跟查身份证有什么区别?一个哈佛毕业生和野鸡大学毕业生都拿着“认证通过”的章,企业就能分清谁是真金了?更逗的是,国内高校自己还搞“水硕”“速成班”,怎么没见教育部出手整顿?合着“掺水”还分国产进口? 企业甩锅,还是教育掉链子? 董明珠们拒绝留学生,表面看是嫌弃学历含金量,骨子里可能连自己都没想明白要什么人才。有些岗位明明需要国际化视野,非要招只会考试的本土“做题家”;有些技术岗明明国内教育落后,又怪留学生“理论不接地气”。说白了,企业把招聘成本转嫁给社会,自己懒得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干脆拿学历当筛子——筛掉的可能是水货,也可能把钻石当玻璃碴子扔了。 教育部的反应更耐人寻味。早不管晚不管,大佬放话才急匆匆发文,这节奏怎么看都像“危机公关”。真要监管海外学历,十年前就该动手。现在留学中介都搞出产业链了,认证系统还没跟上,到底是技术难题,还是压根没想真管? 一刀切的老毛病,该改改了 这事最魔幻的地方在于,所有人都摆出一副“正义凛然”的脸,实际干的还是非黑即白的事儿。留学生里有混子,但也有在硅谷敲代码、在实验室搞研发的;国内毕业生有实干家,也多的是四年打游戏的。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和“只要985”“35岁以下”的奇葩招聘要求有啥区别? 说到底,无论是企业还是教育部,都得学会“就事论事”。企业需要的是建立能力评估机制,而不是拿学历当借口偷懒;教育部该做的是打通国内外教育标准,让野鸡大学无所遁形,而不是等矛盾爆发才出来灭火。 镀金时代过去后,拼什么? 现在最慌的可能是留学中介。朋友圈广告词都得从“轻松落户一线城市”改成“包过教育部认证”。但普通人更该想想:当学历彻底祛魅,拼爹拼不过,拼证拼不赢的时候,到底什么才能让你吃上饭? 答案或许很老土:本事。只不过这年头,会写PPT是本事,会修核反应堆也是本事;能在华尔街谈并购是本事,能在直播间把拖鞋卖爆也是本事。世界早就不是按学历分高低,而是按“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定价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