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新政府的外长人选基本定了,来自基民盟的瓦德富即将走马上任。这不仅是基民盟近60年来首次执掌外交部,更释放出强烈信号——这位以"对华强硬派"著称的政治家,早就在不同场合表达过对中国崛起的不满,尤其反感所谓"中国争夺世界主导权"的说法。 柏林的政治圈都在议论,这次德国怕是要和中国"硬碰硬"到底了。 瓦德富的强硬姿态让人联想到某些美国政客的套路,但仔细看看德国的家底就发现不对劲。中国连续六年稳居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大众、宝马这些德国工业命脉三成以上利润来自中国市场。去年中欧班列顶着疫情往德国运了12000趟集装箱,法兰克福交易所里中资企业市值占比突破15%。这时候摆出对抗架势,到底是真为价值观站台,还是拿中国当转移国内矛盾的替罪羊? 德国政坛最近流行个怪现象,谁和中国走得近谁就"政治不正确"。前总理默克尔力推的务实外交被贴上"绥靖"标签,社民党主张的对话机制被嘲讽"软弱",连企业界说两句公道话都要被扣"资本背叛民主"的帽子。这种非黑即白的对华叙事,倒和美国某些智库的论调如出一辙。难怪有观察家调侃,柏林这是准备把外交自主权打包卖给华盛顿? 抛开意识形态滤镜,中德之间真正的矛盾点其实少得可怜。德国要能源转型,中国光伏组件占其进口量的87%;德国车企搞电动化,宁德时代的电池包正在斯图加特工厂批量下线;就连被热炒的"人权问题",德国自家企业在中国雇佣着超过80万工人。当瓦德富们在高谈阔论"价值观外交"时,不知道有没有算过这笔经济账? 国际关系不是热血漫画,强硬姿态换不来真金白银。澳大利亚跟着美国吆喝反华,结果对华贸易额暴跌40%;立陶宛碰瓷台湾问题,现在港口堆积的货物都快发霉了。德国要是真照着这个剧本演,大众汽车的电动车恐怕还没开出狼堡工厂,就得先考虑怎么处理长春分厂的百万产能。话说回来,政客们反正不用为失业率买单,苦的可都是实体企业。 值得玩味的是,瓦德富就任前特意会见了法国外长。这两个欧盟发动机国家的外交掌门人,一个要"对华强硬到底",一个主张"战略自主",这场面怎么看都像是双簧戏。或许德国政坛也明白,完全跟着美国指挥棒转不符合国家利益,但面对国内绿党等势力的压力,又不得不摆出点姿态。这种既要又要的平衡术,搞不好就会玩砸。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