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食用油掺假如何辨别?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质标所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溯源创新团队,在食用油掺假鉴别方法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食品控制》(FoodControl)上。
食用油是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营养来源,但高价值油品常被掺入低价油以谋取利益。目前,食用油掺假鉴别最主要的技术,是利用PCR技术检测食用油中物种特异性DNA,但因食用油在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和高温精炼等,会造成DNA含量显著降低,且DNA发生严重降解,导致PCR检测成功率很低。
该团队以食用油中DNA降解程度对PCR的影响为研究切入点,在前期优化的DNA提取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种类食用油,设计了系列不同长度的PCR扩增片段,评估它们对大豆油、花生油和菜籽油PCR检测成功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新方法可显著提高检测精准性。在测试中,利用该方法,科研人员在花生油中成功检测到了10%的大豆油掺假。据介绍,该研究成果为开发基于DNA的食用油精准掺假鉴别PCR检测方法,提供了新思路和参考依据,为市场食用油掺假监管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