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志说南宁|明朝的南宁(五)水利灌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广西各地任职的地方官员对于水利在农业中的重要地位有着清醒的认识。明朝统治者和各级地方官员将兴修水利灌溉工程作为自己任内的主要任务,不遗余力推进建设各类水利设施。

在明朝,广西各地新修了大量陂塘。陂塘指建于两山之间拦坝蓄水的水利工程,是明朝广西最主要的灌溉设施之一。据万历《广西通志》、嘉靖《南宁府志》、万历《宾州志》、道光《白山司志》等记载,今南宁市所辖各地在明朝至少建有水利设施182处,其中宾州71处,上林县36处,宣化县29处,武缘县22处,横州10处,永淳县13处,白山司1处。南宁各地居民不仅在江河上筑坝蓄水进行灌溉、开凿沟洫、架设水车、引水灌田,还普遍利用自然河道、泉水进行灌溉。

地方官员成为各地水利工程建设的倡导者和主持者。宣化县城北有铜鼓陂,北宋时开凿,明永乐二年(1404)重修;后崩溃,成化年间,南宁知府刘渊复筑,复溃。嘉靖年间,南宁知府郭楠重修铜鼓陂和川山陂。位于宾州城西的新官陂,是永乐三年(1405)宾州判官王成美主持修筑而成。一些致仕的官员回到家乡后也致力于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永淳县人陆忠,在永乐年间任福建福清县丞,后告老回乡,发动乡民修建水利,得到乡民的称赞,后入祀乡贤祠。

明朝土司地区的水利建设相对比较落后,当地居民大多靠天吃饭,或者利用自然河流进行灌溉。那马土巡检司境内居民只懂得用自然河道灌溉,对于离开河道较远、灌溉不便的地区,则完全依靠降雨。个别地区也有人开始兴建水利工程。白山司境内的陆王沟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据说是寡妇陆王氏开辟山坡,筑坝为沟,长2里,引水灌田200余亩,到民国时期依然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