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精耕细作是真理,应该是可以再次实现的。近几年来,中国每年需进口粮食1.6亿吨左右,中美搏奕,我国粮食安全面临风险,为了粮食安全政府把退耕还林政策调整为退林还耕。分田到户后,随着大批青壮年进城打工,留守农村的大多数是老人孩子,所谓的精耕细作早已经变成田不晒冬栽秧前才旋耕一遍,过去人工耘两遍田后来一遍也不耘了,代之以除草剂。收割时有的用打谷机更多的使用收割机了。过去插秧讲究合理密植,整齐划一,现在有的地方人不下田,站在田埂上随意把秧抛,有的密有的疏。有的地方不育秧,搞起水稻直播。这么做,无非是因为现代农业科技已经相当先进了,化肥农药良种足以让保证粮食产量不会太低,随便种亩产都超千斤。用农民的话说就是种粮不挣钱,咱只种够自己吃,何必那么辛苦。农民不担心粮食安全,倒是政府着急了,于是各种补贴纷纷出台,生怕农民丢下地不种。在这样的背景下,精耕细作早就没影了。我看到有些人说分田后农民才开始精耕细作的,意思就是说分田前农民懒呗。他们说分田后农民精耕细作,粮食亩产从300斤翻倍变成了600斤,更有人说他们那里从100斤增产到500斤。小岗村更利害,前十七年粮食加起来没有分田单干一年打下的粮食多。我在1977年至1989年也是种过水稻的,分田后田头地边和自留地都种上水稻了。为了多产粮,我老婆和大女儿在1984年小调整时,本来我可以领村子不远的沙洲田的,因为考虑到沙洲田容易起稻茎瘟不能施过多氮肥,施肥少产量低,所以才领了翻过一座山的山沟田,山沟田比沙洲田多产一担谷。分田后,我只看到化肥比以前多了,杂交水稻种子有得买了。那时,我们村人觉得杂优米不好吃,煮粥淡水。很多人晚稻还是种低产的老包。杂优则在早稻种,主要是用于纳粮和喂猪鸡鸭。我们村没看到什么精耕细作与过去有什么不同。 现在到了粮食安全紧要关头,何不让几亿农民再精耕细作一次,即可让粮食翻倍,从7亿吨变成14亿吨,中央政府没必要搞退林还耕了,也不用进口粮食了,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