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 获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士 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生物学家、95岁高龄的屠呦呦,美东时间29日获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新任外籍院士。由于此时正值美中关税战,屠呦呦获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消息在中国国内引起热议,更登上新闻热搜排行榜前10名。 屠呦呦长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并以发现及研制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及"双氢青蒿素"而闻名学界。2015年10月,屠呦呦一举获得诺贝尔医学奖,2017年又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获得官方颁发的"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更被官方授予"共和国勋章"。 获诺奖时,屠呦呦已年满84周岁,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但在此后仍未入选两院院士。 屠呦呦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这无疑是对她科研成就的又一次高度认可。她凭借发现并研制青蒿素、双氢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此次当选正值美中关税战,消息在国内引发热议并登上热搜,背后原因值得玩味。一方面,屠呦呦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有目共睹,美国科学院的认可再次凸显其价值;另一方面,也让人不禁回想起屠呦呦至今未入选中国两院院士的争议。 中国两院院士评选在年龄、论文数量、学术履历等方面有一定标准 ,比如年龄限制使得高龄候选人增选存在障碍,对基础科学理论突破的侧重,让应用型研究的屠呦呦在评选中不占优势。再加上青蒿素是集体攻关成果,个人贡献界定在评审中存在争议,导致她多次申请院士落选。 然而,屠呦呦的成就早已超越了院士头衔本身。她的科研成果拯救了无数生命,推动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大步前进。这次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是国际科学界对她的持续肯定。这也提醒我们,对于科研成果的评判,应更注重实质贡献,而非局限于现有的评选标准和框架。希望此事能引发对科研评价体系更深入的思考,让科研价值得到更公正的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