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6月7日午夜,这名白发老人被架到了兰茨贝格监狱的绞刑台,尽管他对活着仍有渴望,但这一次他再也逃不掉了。
这位老人是谁呢,他做了什么事情,以至于面临这样的下场?
在交代这位老人的身份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二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三个国家作为盟友,组成“轴心国”阵营,发起侵略战争。
我们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德国。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奥斯瓦尔德·路德维希·波尔。
波尔是一名老兵。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就加入了当时的德军,然而,“一战”很快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波尔失业了。
上世纪二十年代,正值德国纳粹党兴起的时候,党首希特勒又是一个极具感染力的演说天才,波尔很快就对纳粹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加入其中。
转眼到了三十年代,此时的波尔已经在纳粹德国的部队中站稳脚跟,成为了一名军官。
一天,他见到了希特勒的心腹希姆莱。
希姆莱对这个年轻人很是欣赏,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考察后,他邀请波尔参加党卫军的领导工作,波尔犹豫再三,终于答应下来。
他负责经济与日常的行政管理,换句话说,波尔是党卫军的大管家,既管“钱袋子”也抓队伍建设,是个全方面人才。
此时的党卫军远没有后来那般强大,不仅实力弱小,就连经费都少得可怜,几乎没有人怀疑,党卫军很快就会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波尔接下来的行动,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他通过裁汰臃员以及向上级部门索取经费等方法,成功让党卫军起死回生,成为纳粹德国最具影响力的一股政治势力。
除此之外,波尔还负责管理纳粹集中营。
所谓的集中营,顾名思义,也就是纳粹德国用来关押各国战俘的地方。
由于纳粹德国是一个法西斯主义国家,希特勒本人又是一个种族论的坚定信奉者,因此,集中营的战俘,面临何等命运也就可想而知。
这其中,首当其冲的是犹太人。
根据希特勒的理论,德国的日耳曼民族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民族,而犹太人则是最为劣等的“下等人”。
他们生存的唯一意义,便是竭尽所能讨好德国人,为他们干活。
根据当时的规定,集中营的员工至少要工作十二个消失,且没有休息的时间。
波尔认为这样下去,战俘起义是早晚的事情,所以他做了一些改良,但这绝不意味着他有什么菩萨心肠,恰恰相反,他是一个精于计算的人,之所以这样,也只是想让战俘对他本人感恩戴德,进而提高生产效率罢了。
根据相关书籍记载,在波尔负责管理集中营期间,有很多犹太人遭到了屠杀,他们的财宝则被分配给德国的上层贵族。
这对于犹太人显然是不公平的,然而,在纳粹的统治下,又哪里有“公平”二字可言呢?
随着纳粹在欧洲战场接连得手,希特勒的声势达到了顶峰,一时间,他成为德国人必须效忠的“元首”,整个德国唯其马首是瞻。
然而,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战局对于德国来说可谓急转直下。
在东线战场,苏联红军投入了反攻,而在西线战场,盟军也逐渐收复失地。
种种迹象表明,纳粹德国的末日就要到了。
希特勒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仍然在狂妄地叫嚣,与此同时,他命令属下,加紧对集中营的清理工作。
所谓的清理,换句话说也就是杀戮。
那些不能维持日常生产的犹太人,就此成为纳粹的刀下冤魂。
波尔作为管理人员,无疑是希特勒麾下的一个刽子手。
然而,希特勒及其走狗的一切行为,终究逃不过历史的惩罚。
1945年,纳粹德国宣布投降。
此后,波尔辗转多地,试图逃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波尔这样的行为确实让他多活了几年。
在1946年的时候,英国人发现了他的踪迹,将他逮捕起来,交给国际法庭进行审判。
波尔在法庭上声称,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奉命行事,纳粹高层的命令,他没有不执行的权利。
然而,在大量的证据面前,这样的诡辩自然无济于事,最终,波尔还是被法庭判处绞刑,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或许,当他加入纳粹党的那一刻,结局就已经注定!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