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76年,一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看着四下无人,偷偷摸了一下文物,被工

1976年,一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看着四下无人,偷偷摸了一下文物,被工作人员大声制止,老人却红着眼眶说:“当年是我背着它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在北京军事博物馆的展柜里,静静躺着一台锈迹斑斑的手摇发电机。这件看似普通的文物背后,藏着一段震撼人心的往事。 1976年秋日里,有位白发老人驻足展柜前久久凝视,布满老茧的手掌轻轻抚过玻璃,眼眶泛红喃喃自语:"当年是我背着它走完长征路......" 1908年出生的谢宝金,自小在煤窑里摸爬滚打。二十岁出头的汉子身高窜到一米九,瘦长身板却藏着惊人蛮力,两百斤的煤筐扛着走山路如履平地。 1932年红军扩编时,这身板被秘密工作部的同志看上了。 起初大字不识的谢宝金并不懂什么是革命,但他认准了这支帮穷苦人说话的队伍。 在瑞金集训时,教员用竹枝在地上画出中国地图,这个煤黑子才明白肩上担子的份量。 两年后战略转移的命令传来,首长指着发电机对他说:"这物件比咱的命金贵,是红军的耳朵眼睛。" 六十八公斤的钢铁疙瘩压在肩上,谢宝金带着二十多个小伙子开始了万里征程。湘江血战那夜,他们猫腰躲在芦苇荡里,听着头顶敌机呼啸而过,冰凉的江水浸透绑腿。 最险要数翻越夹金山,羊肠小道结着冰壳子,脚下就是万丈深渊。谢宝金让战士们用麻绳把自己和发电机捆成串,硬是手脚并用爬过"鬼见愁"垭口。 过草地时队伍断粮七日,饿得前胸贴后背的战士盯着发电机直咽口水:"老谢,要不拆点铜件换粮食?"谢宝金急得直跺脚:"这是咱红军的命根子!"说着解开裤腰带勒紧肚皮,扯把草根嚼出绿汁。 等走到班佑寨子,二十多人的护机队只剩三人还能站立。 1935年秋,这台沾着草屑泥浆的发电机终于抵达延安窑洞。 朱老总握着谢宝金皴裂的手说:"你们护住的不仅是机器,更是革命的火种。"后来这部机器在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中立下汗马功劳,滴滴答答的电波声里传出无数捷报。 新中国成立后,谢宝金主动申请去供销社当保管员。有人劝他找组织要待遇,老汉总是摆摆手:"跟牺牲的战友比,我知足。"1976年病重住院前,他特意绕道军事博物馆,隔着玻璃柜与"老伙计"作了最后告别。 时间来到2023年清明,于都县谢家老宅迎来特殊访客。谢宝金的孙子谢建国在社交媒体晒出泛黄的《行军日记》,里面歪歪扭扭写着:"四月初八,护电机过赤水,三娃子落水牺牲。"这条动态被共青团中央微博转发,点赞迅速破十万。网友在评论区感慨:"这才是真正的国宝守护人!" 如今那台手摇发电机仍在军事博物馆陈列,展签上新增了谢宝金的照片。照片里的大个子笑得憨厚,就像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老话:"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总得给后人留点念想。" 信息来源: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官网文物档案 《解放军报》2016年10月22日《长征文物背后的故事》 谢建国个人微博(@红三代老谢)2023年4月5日动态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1年6月《重走长征路》系列报道 江西省于都县档案馆《苏区工人运动史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