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33年8月24日夜,军警包围了他的家,父亲为了掩护甄凤山,将他藏到水缸里,使

1933年8月24日夜,军警包围了他的家,父亲为了掩护甄凤山,将他藏到水缸里,使他躲过了敌人的搜查,但是他父亲却因此惨遭毒打,不久含恨而死。 1933年8月24日夜,河北定县朱谷村的寂静被军警的脚步打破。他们包围了甄凤山的家,火光映着枪口,气氛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父亲为了护住他,把他塞进水缸,自己却挡在了前面。那一夜,甄凤山躲过了搜查,可父亲却被毒打得奄奄一息,没多久就撒手人寰。这场变故到底藏着什么秘密?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怎么就走上了抗日的路?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等着我们一层层揭开。 甄凤山,1903年出生在河北定县东朱谷村,家里穷得叮当响,九口人全靠父亲做长工糊口。他是老大,15岁就得出去打工,挑水劈柴,手上满是老茧。家里日子苦,三个弟妹饿死了,他眼睁睁看着,心里的苦没法说。村里房子破,冬天冷得要命,夏天热得喘不上气,生活硬是把他磨得跟石头似的。 为了活下去,他跑去东北齐齐哈尔,干过挖参、淘金、砌砖,啥苦活都干。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鬼子占了东北,他亲眼见他们烧杀抢掠,心里憋了一团火。听说孙家屯有个王老宏拉起了义勇军,他就去了。为了证明自己,他在街头拿刀干掉两个日兵,抢了枪,硬气地进了队伍。训练时他拼了命学射击、搞游击,可惜义勇军势单力薄,最后散了。 他回了定县,通过地下党的人甄玉蕃认识了县委书记孙志远。1932年,他入了共产党,干起了秘密工作,装成小贩挑着货担跑集市,递情报、贴标语,晚上走小路,忙得脚不沾地。后来他跟王均结了婚,俩人一块儿干革命,常凑在油灯下商量事儿。 1933年8月24日夜,军警突然围了他家。那时候他正跟父亲聊地下工作的事儿,外面动静一响,父亲反应快,直接把他塞进院子里的水缸。军警冲进来,满屋子翻,把东西砸得乱七八糟,吼着要找甄凤山。父亲死扛着不说,被他们围着打,拳脚枪托招呼上去,血都从嘴角流出来了。甄凤山躲在水缸里不敢动,只能听着外面的动静,心像被刀割一样。军警折腾半天没找到人,气得更狠地打他父亲,最后把他打倒在地才走。 等军警撤了,甄凤山爬出来,看到父亲躺地上,脸色白得吓人,嘴角全是血,已经快不行了。没几天,父亲就咽了气。他含着泪埋了父亲,站在坟前发誓,得干出点名堂,不能让父亲白死。 这事儿彻底点燃了甄凤山。他本来就恨日本鬼子,现在又加上父亲的仇,革命的火烧得更旺了。党组织怕他暴露,把他调到绥远、归化那边,装成商人接着干联络、探情报的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占了定县,他跑回来,拉亲戚朋友搞武装。晚上偷偷摸进日军车站,扛汽油桶卖钱换枪,还挖出29军埋的三十多支步枪,又袭击地主武装抢武器,队伍慢慢壮起来了。 1937年11月,他的游击队编进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三分区第一游击支队第五大队,他当了大队长。带着人打伏击,抢了不少枪。那年他在水磨屯村干掉十几个鬼子,缴了十支枪。1943年,队伍改成铁道支队,他当支队长;1945年,又扩成6团,他当副团长。解放战争里,他打过定县解放战和清风店战役,立了大功,被评为“战斗英雄”和“侦察英雄”。 新中国成立后,他当了定县防卫司令员,1948年身体不行就退了。老婆王均1956年累死在了岗位上。他回村种地,开荒种果树,还建了窑烧砖、开了磨坊。1958年他被评为河北劳动英雄,挣的钱不少都捐给了老兵和孤寡老人。1972年4月14日,他得肺癌去世,活了69岁。他的故事后来被改成话剧《游击队长》和电影《平原游击队》,里头的“李向阳”就是照着他来的。 甄凤山这辈子,真挺传奇。从一个穷得揭不开锅的农民娃,到扛起枪跟鬼子干,再到解放战争立功,他没啥大文化,但硬是用命拼出了一条路。1933年那夜,父亲拿命护他,成了他一辈子忘不掉的痛,也推着他往前走。他不是啥高高在上的英雄,就是个普通人,硬生生被逼成了英雄。 他家那背景,其实没啥特别,就是穷,穷得让人喘不上气。可那时候的日子就这样,日本人占着地,军警横行,普通人想活下去都难。甄凤山能走上这条路,一半是被逼的,一半是自己心里那股劲儿。他父亲也不是啥大人物,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可为了儿子豁出命,这种骨气真不是谁都有的。 再说他打鬼子那段,靠的不是啥高招,就是胆大心细。偷汽油、挖枪、打伏击,都是拿命换来的。他跟王均一块儿干革命,俩人没啥浪漫,就是肩并肩扛事儿,苦日子过得硬气。到了后来,他当了司令员,又回去种地,捐钱帮人,这人活得实在,没那么多花架子。 甄凤山从水缸里爬出来,看到父亲倒在地上,那一刻他的人生就变了。父亲用命换他的命,他用一生去还这个债。从农民到英雄,他靠的是啥?是恨,是信念,还是那股不认命的倔强?他的故事讲完了,你咋看?觉得他这辈子值不值?有啥想法就写在评论里吧,咱们一块儿聊聊这位硬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