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汉武帝晚年,亲手把自己最倚重的外戚卫青一族推入死地,卫青生前打了七次大胜仗,压制

汉武帝晚年,亲手把自己最倚重的外戚卫青一族推入死地,卫青生前打了七次大胜仗,压制匈奴,保卫边疆,却在死后十几年,整个家族被诛,牵连十余万人。 起因说是“巫蛊诅咒皇帝”,实则是皇帝借机清洗外戚势力,这场斗争里,军权、皇权、储君之争搅成一锅血,故事比任何戏剧都复杂。 卫青出身不高,是个私生子,母亲卫媪原是平阳公主府里的女仆,他本来没什么机会冒头,后来因为姐姐卫子夫被选进宫,做了汉武帝的妃子,他才慢慢被带进皇宫视线。 汉武帝赏识卫青,封他为骑都尉,一步步提拔,最后干到大将军,统兵百万,连战连捷,把匈奴打得北逃漠北。 他从来不夸口,也不铺张,打完仗回来从不带军功的仪仗队。 史书记他“沉厚寡言”,连赏赐也不乱要,但就是这么个“低调”的人,还是被拉入权力斗争的大漩涡。 卫青真正开始触碰权力核心,是在他当上大将军以后。 他手底下有24位校尉,后来都封了侯,北军、羽林军都是他人马,他三个儿子全封了侯,姐夫公孙贺也当了丞相,亲戚、门生满朝堂。 就连皇宫的护卫,都是他旧部安排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是太子刘据的舅舅,太子背后的最大靠山就是卫家。 太子刘据是卫子夫生的,正宫皇后之子,从小立为太子,是正统继承人。 但汉武帝晚年越来越多疑,性格也变得乖戾,他身边又有钩弋夫人得宠,生了小儿子刘弗陵。 这个小儿子天资聪颖,汉武帝喜欢得不得了,皇帝一边在朝堂设立监察机构,收紧地方权力,一边在宫里默默铺路,准备立小儿子为帝。 卫家就是这时成了眼中钉,卫青虽然已死,但他的家族军政两边都有势力,只要太子在,卫家就还是皇帝接班人背后的靠山。 要换太子,就得先拔掉卫家这个大树,汉武帝不能直接下手杀功臣,只能找借口。 机会很快就来了,太子和宦官江充的矛盾公开了,江充性格刁钻,皇帝却偏偏信任他。 江充在朝中横行,太子看不惯,屡次顶撞他,一次江充路过太子车驾前面,太子让人鞭了他。 江充怀恨在心,决定报复,他向皇帝禀报,说京城里有人用巫术诅咒皇帝,用木偶、符咒下蛊害人。 皇帝一听“巫蛊”,顿时疑心大起,他亲妈王太后、前朝的吕雉,都曾用“巫术”控制宫中,汉武帝年轻时就对这些事极其敏感。 江充得到授权后,进太子府搜查,挖出了一堆木人符纸,说是太子搞巫术,这事真假没人能说清,但皇帝信了,太子一看情况不对,干脆起兵自保。 太子起兵当天,长安城里就乱了,太子带着亲兵冲击宫门,百姓夹道围观,汉武帝不信太子会谋反,但又怕是真的。 关键是,镇压太子叛乱的军队,原本是卫氏的人掌握的,为了稳定局面,他让外戚之外的将领出兵,比如丞相刘屈氂和田仁,调集外郡军队开进长安。 太子兵败后自杀,卫子夫也在宫中上吊,留下遗书称冤。 接下来就是大清算,卫青长子卫伉被杀,两个弟弟被流放,姐夫公孙贺父子全家族灭,亲戚朋友无一幸免。 因为牵涉太广,这次诛连了十多万人,成了西汉最惨的宫廷清洗之一。 卫青虽然早已去世,他的死反倒成了卫家最大的幸运,要是他还活着,多半也逃不过一死。 汉武帝并不恨卫青本人,但他已经对外戚势力没了耐心,他晚年立了钩弋夫人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又让大臣霍光辅政。 霍光是卫青的旧部,但个性冷静,远比卫家低调,也更听话。 更讽刺的是,卫家的另一个外甥霍去病,在巫蛊之祸前就病死了,他年轻时战功赫赫,是唯一能跟卫青并肩的人物。 汉武帝曾说:“霍去病若在,国家事不劳我虑。”可惜他死得早,没有卷进这场宫廷血案,有人说,霍去病死得早是命好。 卫家到底哪一步走错了?说到底,权力才是问题的核心,皇帝用人时不疑,疑人时就要杀。 卫青能当大将军,是因为汉武帝要打仗,但战争一结束,他掌握军权就是麻烦。 更何况,他的姐姐是皇后,外甥是太子,子侄是列侯,一旦太子登基,这一家人就成了天家亲戚,谁还能压得住? 汉武帝为了防外戚专权,立下了“杀母留子”的先例。 卫子夫死了,儿子也没能活,后来钩弋夫人生下刘弗陵后,也被逼自杀,才让小皇帝顺利登基,这一套权谋制度,从此成为历代帝王的惯用法。 卫青的一生,如果只看战功,是大汉的英雄,他镇北疆、扫匈奴,把敌人赶到漠北。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有一半要记在他头上,但卫家一步步走到灭顶之灾,并不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而是站在了不该站的位子上。 他们曾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也曾是最有权势的人,最后却成了皇权清洗的靶子。 这不是个人的命运,更像是一种制度的逻辑:外戚,一旦坐大,就没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