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我凭什么牺牲自己救别人,就算是我妈我也不管!”2008年汶川大地震,一北大老师

“我凭什么牺牲自己救别人,就算是我妈我也不管!”2008年汶川大地震,一北大老师丢下学生拔腿逃命,第一个到达安全地带,引发网友唾骂,不料他却强硬反驳争议。 那是2015年的春天,一封网络流传的道歉信打破了七年的沉寂。记者吴聪灵公开向范美忠道歉,信中写道:"当你从地震中迷活下来,却有句话不中听时,你的生命存在,也被否定。逃生,也成偷生。"这位记者的道歉,揭开了"范跑跑"事件尘封已久的记忆。 但一切要从2008年5月12日说起。那天下午,北大历史系毕业的范美忠正在都江堰市光亚学校给学生讲解《红楼梦》中的"托梦"手法。突然,地面轻微颤动了一下。起初,范美忠不以为然,甚至笑着向学生们科普了一些地震知识,让大家不要惊慌。可紧接着,窗外传来如拖拉机般的轰鸣,整个教学楼剧烈摇晃起来,桌椅板凳瞬间移位,头顶的吊灯相互碰撞。 刹那间,求生的本能驱使范美忠丢下一切,拼命向楼梯口冲去。他脑中只有一个念头:逃命!在惊慌失措中,他摔了一跤,头破了个口子,却顾不上疼痛,连滚带爬地跑向足球场中央。当他气喘吁吁地望向四周时,才意识到大难不死的同时,自己竟然忘了带上学生们一起逃生。 幸运的是,光亚学校的教学楼足够坚固,抗住了这场8级地震,师生无一伤亡。当学生们陆续来到足球场时,有人奇怪地问他:"老师,你怎么不带着我们一起跑啊?"范美忠耸耸肩,坦率地回答:"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最惜命,上次半夜火灾我也是最先跑的。"学生们和他关系融洽,只是打趣几句便不再计较。 然而,真正的风波是在十天后才开始的。范美忠在成都的家中依然心有余悸,日日担惊受怕。他提笔写下了《那一刻地动山摇》,详细描述了地震中的经历和内心想法。文章中,他毫不避讳地宣称:"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文章发表后,网络上立即掀起轩然大波。范美忠被冠以"范跑跑"的绰号,各种谴责声铺天盖地而来。媒体将他与地震中保护学生、甚至牺牲的教师们形成鲜明对比,批评他挑战道德底线。就连他的母校北京大学也表示"以有范跑跑这样的毕业生而感到耻辱"。学校里的一些同事和家长更是直接要求开除他。 "范跑跑"的故事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在舆论风暴的背后,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真实人物。让人意外的是,光亚学校的校长卿光亚后来回忆说,地震当天,范美忠实际上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的老师。在那场可怕的地震后,他并没有立即逃回成都的家中,而是与其他老师一起护送学生回到家人身边,直到晚上九点多才搭乘学生家长的便车返回成都。 这一细节揭示了范美忠性格中的复杂性:逃跑是本能反应,但责任感依然存在。面对校长的提问"你当时真的不应该跑吗?"范美忠表现出了罕见的迷茫。卿校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生死面前,跑是本能,但是其他的行为就是自己的事情了。" 要理解范美忠,必须回溯到他的童年。1977年,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的一个偏远村庄。家里兄妹五人,父亲好赌,常常把卖猪的钱拿去赌博喝酒;母亲软弱,不敢反抗。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只有最小的范美忠敢于对抗父亲的不负责任,却总是换来拳脚相加和无休止的谩骂。 这种长期的对抗经历,让范美忠养成了质疑一切权威的性格。上高中后,他经常逃课,对老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嗤之以鼻。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读书是他逃离这片讨厌土地的唯一途径。凭借聪明才智和自学能力,他最终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然而,进入这所顶尖学府后,范美忠依然保持着他的反叛精神。他很快对教授们的课程感到不满,认为"他们的观点也不过如此"。大学毕业时,他甚至写了一篇《点评北大历史系诸先生》,把不喜欢的老师们挨个批评了一遍。 踏入社会后,范美忠辗转多个岗位都不如意。他在曙光中学教历史时,拒绝按照教科书授课,喜欢讲些天南海北的故事,希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引来家长投诉,不到一个学期就负气离职。之后他尝试做编辑、媒体人,都因为言论过于激进而不得不离开。 2005年,范美忠终于在都江堰市光亚学校找到了安身之处。这所私立学校不用参加高考,没有固定教材,他可以自由发挥,教授文学评论和论文写作。在这里,他和学生们建立了兄弟般的关系,暴烈的灵魂也得到了些许抚慰。 直到那场改变一切的地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