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府之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古建筑星罗棋布,如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巴蜀大地。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文化中国行·古建寻踪》专栏,去探访隐匿在山水之间的绚烂文化。
在自贡市沿滩区的仙市古镇,你只要走一趟正街,川南小镇的烟火气就会在眼前升腾:老奶奶背篓里的时令鲜货、盐帮菜馆的人声鼎沸、街头茶室与小吃店的安逸闲适......当然,这里还藏着盐业重镇、商贾云集的昔日江湖。
仙市古镇始建于隋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自贡井盐出川的必经之地,获誉“中国盐运第一镇”。明代以后,自贡井盐场的生产运输主要通过釜溪河,经仙市古镇到达重庆,挑夫、盐商、船家经常滞留在此,逐渐形成别具风味的盐码头文化,便有了“四街、五栅、五庙、一祠、三码头”的格局,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明清穿斗式民居建筑群。
盐商的“购买力”远超想象
当我们深入仙市古镇的天上宫,墙体外立面虽已斑驳,寺庙依然齐整的门庭和雕梁画栋间的气派还是让人眼前一亮。天上宫由福建盐商建造,是祭祀妈祖的寺庙,也是福建人的同乡会馆,他们在这里进行联谊、看戏听剧。
戏台之上,一根黄荆木高悬头顶,长约13米,直径达0.85米,硬度高且纹理华美,在古代是很珍贵的木材。老话说“黄荆棍下出好人”,这是福建盐商时刻对自己的鞭策。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馆长程龙刚认为,这在当年绝对是一种“花式炫富”,“它本身寓意‘黄金’,但这根黄荆木不是承重木,从东南亚运过来只作为戏台的点缀,可见盐商的豪横。”
玩建筑融合跨省又跨国
盐商们逐盐而居,靠着码头建屋筑舍,盐运活动的兴盛自然推动了建筑风格的传播与融合。“天上宫重檐式的山门是典型的闽南文化,而悬山式屋顶、烽火墙、雕塑、彩绘则是典型的川南文化风格。”程馆长向我们一一细剖。
不仅仅是“跨省”混搭,你听过祠堂屋顶加“哥特风”吗?
仙市古镇里的陈家祠堂就是一间三重殿的四合院,整个建筑布局非常规整,强调一种秩序感。而在山墙之上,人字形和弧形的设计元素显眼,结合处还设有立柱,立柱就是典型的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随着盐业经济的繁荣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的痕迹便藏在这一砖一瓦里了。
仙市古镇的“彩蛋”还有很多,这个“五一”,你确定不来打探一番?观观的游览tips请一键保存!
建议高铁直达自贡站,打车导航“仙市古镇”,5分钟车程即可到达。
游览顺序建议正街→天上宫→南华宫→相思树→陈家祠→江西庙。
美食参考苕丝糖、花生糖、米花糖、豆花、蒸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