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我去查了一下董袭莹的导师邱贵兴,他居然是院士。 屠呦呦拿诺贝尔奖都快十年了,在

我去查了一下董袭莹的导师邱贵兴,他居然是院士。 屠呦呦拿诺贝尔奖都快十年了,在咱们国内还没评上院士,可董袭莹那导师,说起来也是业内响当当的人物,咋就当上院士了呢?这事搁老百姓眼里,多少有点看不懂。 先说说屠呦呦吧。老太太一辈子就干一件事,研究青蒿素,救活了全球 millions 的疟疾患者,拿了诺贝尔奖,这是全中国人的骄傲。可您猜怎么着?咱国内的院士评选,她愣是没选上。 有人说,是因为她没博士学位,没留过洋,论文也不算多。可问题是,诺贝尔奖看的是啥?是实实在在的救命成果啊! 再看邱贵兴院士,人家是骨科领域的大专家,当院士那是实打实的本事。在脊柱外科这一块,他牵头制定了不少国家标准,带出了不少学生,临床和科研都没落下。可话说回来,屠呦呦的青蒿素难道不算科研成果?难道不算给全人类做贡献? 这就让人纳闷了,院士评选到底看啥?是看论文数量,还是看国际影响力?是看出身学历,还是看实际贡献?咱普通老百姓不懂学术圈的弯弯绕绕,但有个朴素的道理:能救人的,能给国家长脸的,咋就不能评院士呢? 其实啊,中国的院士评选有自己的规则。科学院院士更看重基础研究,工程院院士更侧重工程应用。 屠呦呦的研究属于医药领域,按理说该走科学院这条路。可科学院院士评选,有一条硬杠杠:得是研究员、教授级别的职称,还得有足够的论文和项目支撑。 老太太当年在中医研究院工作,职称可能没评上去,论文也大多发表在国内期刊,国际影响力虽大,但在评选标准里可能不占优势。 再说邱贵兴院士,人家一直在协和医院搞临床,又在科研院所带项目,论文、专利、奖项一样不缺,走工程院院士的路子顺理成章。这就好比两个人考试,一个考的是国际奥数金牌,一个考的是国内高考状元,评判标准不一样,没法直接比。 但话又说回来,屠呦呦没评上院士,不代表她的贡献小。诺贝尔奖颁奖词里明明白白写着,她的发现“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种级别的成就,放在任何国家都是国宝级的待遇。可在咱们这儿,连个院士头衔都没有,说出去多少有点让人遗憾。 有人可能会说,院士不就是个称号嘛,屠奶奶早就功成名就了,不在乎这个。话是这么说,但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一个给国家挣了大钱的人,为啥在自家门口得不到认可?这就好比孩子在国际比赛拿了冠军,回家却连个“三好学生”都评不上,换谁谁不憋屈? 其实啊,学术评选有滞后性,也有局限性。屠呦呦的研究是上世纪70年代的成果,那时候咱们的科研体系还不完善,很多东西没跟上。 现在回头看,她的贡献早就超出了学术范畴,成了一种精神象征。可评选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是不是该有点灵活度?是不是该让真正有大功的人,得到应有的荣誉? 当然,咱不是说邱贵兴院士不够格,人家的成就在那儿摆着,评院士是实至名归。 只是通过这事,咱们能看出国内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些问题:太看重论文数量,太讲究学历出身,对“土生土长”的科学家不够包容。 什么时候能打破这些条条框框,让真正有本事的人冒出来,咱们的科研才能有更活泛的空气。 最后,我想说:屠呦呦没当院士,不影响她是民族英雄;邱贵兴当院士,也是实至名归。但咱们的学术评价体系,是不是该多想想老百姓的感受?多看看实实在在的贡献?别让那些埋头干事的人寒了心,这比啥都强。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欢迎评论区留言哦 别忘了点赞关注,我们评论区见!

评论列表

psymerlin
psymerlin 4
2025-05-01 14:35
院士评选也是推荐制度,所以...。饶毅这么厉害的,都没资格
黑白雄雌
黑白雄雌 3
2025-05-01 16:59
国内的院士十有八九就是靠关系
lazybone
lazybone 1
2025-05-01 18:20
推院士,一靠资源,二靠人脉
用户10xxx05
用户10xxx05
2025-05-01 18:27
董小姐的爷爷外公都是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