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麻城县农协判处恶霸地主丁枕鱼死刑。死到临头,丁枕鱼对王树声大喊:“老五啊!我可是你亲舅爹啊!”谁知王树声怒目圆睁:“节约一颗子弹,用刀砍”。 王树声,1905年生于湖北麻城一个穷苦农民家。小时候父亲去世,家里穷得叮当响,全靠祖母和乡亲接济才活下来。七岁进私塾,算是苦日子里的一个小盼头。1922年,他跑去武昌补习学校,碰上了董必武、陈潭秋这些共产党人,第一次听他们讲穷人翻身的道理,心里像点亮了盏灯。1923年回麻城,他跟着堂兄王幼安——当地第一个共产主义者,啃起了马克思主义的书,脑子里全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念头。1925年,他当上私塾老师,一边教书一边给学生讲革命,偷偷组织读书会,发传单,攒着劲儿要干大事。 1926年,北伐战争打得热火朝天,共产党掀起农民运动,王树声果断入党,扑进了麻城的农会工作。他带着年轻人搞“减租减息”,清算地主盘剥的公粮公款,跟地主阶级对着干。那会儿,他才二十出头,已经是农会里响当当的人物,眼里容不得一点不公。 丁枕鱼是王树声的舅舅,麻城有名的大地主,手握700亩良田,雇了一帮打手,横行乡里。他仗着钱多势大,逼着佃农交高额租子,谁敢不交就放打手去收拾,田地也被他强占了不少。农民运动一来,他跳得最高,骂农会是“泥腿子闹事”,还派人砸农会的地方,撕宣传单。眼看农会势头压不住,他干脆拉起红枪会,带着武装跟革命对着干,烧杀抢掠,搞得乡里鸡犬不宁。丁枕鱼这人,心狠手辣,仗着自己是王树声的舅舅,以为能靠亲戚关系逃过一劫,真是想得太美了。 面对丁枕鱼的恶行,王树声没半点犹豫。1926年底,他带着上千农会成员,直奔丁家大院,把丁枕鱼抓了个正着。第二天,他下令打开丁家粮仓,分粮给穷人,又烧了账本,把地主的压迫痕迹一把火烧干净。1927年初,麻城农会在县城东门沙滩开公审大会,王树声亲自主持,列出丁枕鱼的罪状:霸占田地、殴打佃户、勾结匪徒,条条都让人咬牙切齿。宣判死刑时,有人喊着用枪毙,王树声却说:“子弹留着对付敌人,用刀就够了。”他亲手执行,干净利落,给了丁枕鱼应有的下场。这一下,麻城的老百姓拍手叫好,王树声的名声也传开了。 丁枕鱼死了,他儿子丁岳屏还不死心,纠集上万反动武装,号称“保安部队”,跟麻城革命军干上了。1927年春,丁岳屏趁农忙偷袭乘马岗,围困县城。王树声带着几百农军,武器简陋,硬是靠着土枪长矛顶住了。可敌人太多,粮食弹药撑不住,他连夜突围去武汉搬救兵。在武汉,他找到学生军,讲清麻城的危急情况,拉回一支精锐队伍。援军一到,反攻打响,丁岳屏的乌合之众立马崩盘,他自己也被抓了。农会再开公审,丁岳屏被判死刑,王树声又一次主持,把丁家反动势力彻底铲除。麻城革命这才站稳了脚跟,农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收拾了丁家,王树声没停下脚步。他投身黄麻起义,跟着队伍上了井冈山,后来又参加了长征,一路打拼,成了红四方面军的重要人物。新中国成立后,他当过湖北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了大将军衔,为军队建设出了不少力。1974年,他因病去世,享年69岁。他这一辈子,从麻城走出去,始终没忘初心,那股为穷人拼命的劲头,从没变过。 王树声砍丁枕鱼,不是简单的家族恩怨,而是革命的需要。那年头,地主阶级压得农民喘不过气,丁枕鱼这样的恶霸不除,穷人哪有出路?王树声下手狠,不光是震慑敌人,更是给老百姓撑腰,让大家看到革命不是闹着玩的。他这种大义灭亲的精神,放到今天看,还是让人佩服得不行。亲情是啥?在正义面前,那就是个屁。他用行动告诉所有人,革命就是要硬起来,不能有半点软弱。 再说,1927年的麻城,不是他一个人的战场。那时候全国农民运动都轰轰烈烈,王树声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他能站出来,靠的是对穷人的感情,对革命的信念。这事儿传遍大别山,后来还成了激励后人的故事,说明啥?说明老百姓心里有杆秤,谁真为他们好,他们看得清。